不喜欢那种繁复微妙的技巧笔法。相较之下,我更喜欢《大地之上》平实简练的叙述方式,吸引人的从来是情节,其余只应为情节服务。余华高度评价本书,然而《活着》本身也并非以技巧见长。短短的十二万字里,它容纳了整个时代的故事。
印度的女性困境和种族困境,已经在许多书中被写到。几乎每一本描写印度的书都有这种描写,表现形式各异,但本质上内容是统一的。本书对此做了新的概括——所谓“爱的律法”:规定是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这条律法的残酷在于其相当的普遍性。在所有自由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如何爱和怎么爱都是有默认的社会规范,甚至是社会规矩。不逾矩才是理所应当的,是维护社会集体所必须的。在这种社会中,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个体的追求经常被压制、另类化、被认为惊世骇俗。大多数人会随着社会的大流,听从家长的话,被他人塑造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中,如何生活都有标准答案,差异性毫无意义。即使这种方式只是为了遮羞,即使道德并不能掩盖其内里的肮脏,大多数人仍然选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一旦出现个体追求自我的异常,就会引起相互惊恐和忍无可忍,从而迫使人们做出摒弃的决定。这种社会并不代表生活,只表示活着。
“有些人30岁就死了,70岁才埋。”量的积累有时并不能带来质的改变,所有年龄都是“不算老,也不算年轻,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因此,有所觉悟而又懦弱屈服的中产阶级很是苦恼。他们永远对现状不满,亨廷顿说“知识分子是天生的反对派”,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相对剥夺感总是很强烈。但他们却无法舍弃彻底的改变,最常见的状态便是“反感并屈服着”。我们并非没有选择,只是这些选择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冷漠而不为所动的社会,疏离而超然物外的时间改变着我们。我们被困于这种权威且残酷的网络中,挣扎着发出无休止的呓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