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费了两三年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后(仅尚未精读第4,5章),为它写个读书笔记吧。我注意到,在豆瓣上关注此书的人并不多,然而它却是Robyn Carston,这位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哲学家之一,以及关联理论的重要人物所著。此书在philpapers上的引用率也十分高,难得的一部好作品。
本书的导论介绍了第一代语用学(Grice哲学语用学)向第二代语用学(Sperber&Wilson关联理论)转变的认知心理学动机。在第一代语用学中,重点关注的是person-level的心灵态度(例如信念、欲望和意图),而第二代语用学则强调subperson-level的认知语用分析(例如标准认知场景、最小认知努力、最大认知效用和最佳关联等)。
第一代语用学着重讨论会话理性。因此,其核心概念必然涉及说话者的意图、信念和假定他们遵守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听话者要做出语用推理以重构说话者的意图。然而,第一代语用学受到了广泛批评。真实的言说实践并不按照语言哲学家所设想的语用推理模式展开,普通人并没有按照第一代的语用理论家所描述的方式做推理。它完全忽视了真实生活中成功交际是如何通过一个经济有效且功能完备的认知机制实现的。
这一批评背后更涉及Fodor和Chomsky关于person-level的有意识的语用推理模型与subperson-level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语言计算模型是否可还原的争议。按照Fodor的看法,语言计算模型是被封装的,是个黑匣子,无法还原到有意识的语用推理模型中。而关联理论正是要在其中打开一个突破口。卡斯通主张,哲学导向的语用学和认知科学框架下的语用学并非完全竞争关系,它们更可能是互补的关系,二者在解释层次上不尽相同,它们携手合作才能为真实的言说实践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充分的解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