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选择或推荐这本书的读者,很多是琴童的家长。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这本书对我的启发。
我和田艺苗老师算是半个同行。我们都常年在媒体供稿写艺术评论。区别是,她写的是音乐评论,而我写的是戏剧评论。
音乐和戏剧虽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思辨的训练。无论是音乐还是戏剧,感受现场的魅力,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音乐有治愈的功能,并能进行情感教育,而戏剧也是。音乐和戏剧在某些时刻还能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它们的产物,叫音乐剧。
田老师在书中屡次提到莫扎特。在音乐剧的舞台上,就有过至少三个版本截然不同的莫扎特传记,分别是人称“德扎”的《Mozart!》,人称“法扎”的《摇滚莫扎特》,还有人称“英扎”的《莫扎特传》。这三个版本,或传统或先锋,或古典或摇滚,用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演绎风格,颠覆了大众对莫扎特的认知。
无论是德扎的严谨还是法扎的奔放,各花入各眼。都收获了一大波忠实的拥趸,这让我想起了田老师在书中说的一段话:旋律用不同的速度或强弱演奏,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艺术需要创新,但创新的前提是基础扎实。如同先有建构,才能谈解构。
你或许能看到古典音乐为流行音乐赋能,比如S.H.E耳熟能详的几首歌如《不想长大》,都改编自古典音乐。
你也能看到现在的戏剧舞台上,有许多后现代的解读版本。福金导演版本的《哈姆雷特》,背景不再放在丹麦宫廷,而放在足球场;NTLive版的《美狄亚》,则把古希腊悲剧放到21世纪中产家庭的客厅中;来自香港的胡恩威导演,把张爱玲和说唱音乐结合起来,排了一版《说唱张爱玲》——也是借助了音乐的力量。
但倘若没有熟读莎翁原著和古希腊神话,没有对张爱玲熟稔于心,上述的改编只能是空中楼阁。
所以我也理解为何田老师在书中抨击“快乐教育”是幻想。学习任何一门有悠久传统的技艺,打好基础,是入门的前提。
田老师还说,音乐的学习中,所有的感官都是打通的。不同的艺术门类,又何尝不是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