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是整个宋朝的一面镜子。
开篇第一章,P21,狄青出现,P28,狄青抑郁而终,终年49岁。
狄青可能是整本书中出现的唯一一名武将,好奇,所以饶有兴趣的看了狄青的生平,不免唏嘘,狄青犹如宋朝的一面镜子,对整个宋朝、苏轼、岳飞等所有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整个宋朝,无论南宋北宋,最大的问题就是军事赢弱。在西夏地区本为宋朝管辖,但是李元昊叛乱,建立西夏,进攻宋朝,据《宋史》(陈振著,P194-202)记载,宋朝一共与西夏打了三场战役:
1040年的山川口之战,宋军溃退,1041年的好水川之战,宋前锋战死,再次兵败,这两次战役导致宋军士气低迷,已经到了守军拒绝作战的地步,这导致第三次的定川寨之战,主将葛怀敏已经无法指挥大军,以至于到了“以剑击不从命者,结果士众溃散”的局面,结果自然是主将葛怀敏兵败战死,近万人被俘。
在这种背景下,狄青突然出现,成为了扭转整个局势的一个星星之火。狄青从一个骑兵做起,在和西夏的不断征战中,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箭八次,尤其在宋军连连败仗的背景下,狄青攻下了金汤城,并在关口之地构建堡垒,“扼贼要害”,不仅如此,史书记载,狄青在安远之战中重伤,当听到西夏军队来时,迅速跳起来飞驰奔赴战场,“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振奋了士气,“众争前为用”,士兵也跟着他一起冲锋,两相对比,狄青与葛怀敏的境遇和状态对比太明显了。
狄青屡立战功,有勇有谋,不争功,不贪功,例如在一次追击战中,就在手下人奋勇追击时,狄青却突然鸣金收兵,手下人不解,狄青称止有诈,宋夏第二次战役时,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宋前锋追击中误入对方的圈套,导致全军覆没。
不仅如此,狄青尽忠爱国,宋朝内部发生叛乱时,狄青挺身而出,“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当时前线数名大将战死,甚至有将领可能是看不起狄青,在狄青即将到达的前几天,率领8000步兵进攻对方,结果被击溃,可想而知当狄青到达时,士气、军备、战力弱到何种程度,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狄青最终获胜平叛。
因此,狄青的仕途自然一路飙升,最终成为枢密使,成为军队的最高决策者。
----
狄青在军中的威望与日俱增,“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每次外出,士兵都指着狄青夸赞,和苏轼后期的境遇一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狄青的威望触动了整个宋朝最敏感的神经——兵权,宋朝开创是著名的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简单来说就是发动军事政变,因此历代宋朝皇帝对武官总是有一根弦,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压制武官,比如将统、调、管兵三权分开,互相制约等(《宋史》,陈振著,P201),因此,可以想见的是,虽然皇帝需要狄青,但是皇帝也怀疑狄青,宋朝的所有皇帝都把陈桥兵变作为自己最核心的教训,因此,“知制诰刘敞、翰林学士欧阳修等都主张罢免狄青的枢密使官职”(《孤星之旅,P21),狄青被迫下位,最终抑郁而死。
北宋灭亡数年后,南宋的岳飞也是如此,更何况赵构还更加一层,因为除了陈桥兵变,还多了一个苗刘兵变,所以当岳飞威望至极时,其实也是赵构越来越忧心之时,所以秦桧杀岳飞,原本岳飞长子岳云只是降级和罚金,“但宋高宗竟命杨沂中将岳云与张宪一起处以斩刑”(《宋史》,陈振著,P500),而秦桧死后,“宋高宗谥秦桧为忠献,还亲写”决策元功精忠全德“八字作为秦桧神道牌额”。
回头再看狄青,狄青一生征战,精忠报国,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知节知止,带兵如子,这样的武将最终郁郁而终,那还有谁会冲锋陷阵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宋朝的军事赢弱就成了必然,而为了解决军事问题,和当年秦朝的近况相似,王安石启动了变法,“显然以当今的商鞅自居”(《孤星之旅》P134),从而形成新党旧党之争,其本质是儒家和法家之争,而苏轼这一辈子都处在新旧两党争斗之漩涡难以自拔。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