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本书介绍的是任何一个中学课本上有的历史事件,其不加整理的史料堆叠,会让我在进度30%的时候就劝退了。然后这毕竟是河南大饥荒,如果不看这些史料,也找不到什么好一点的历史书。从获取信息的角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今天的人如何评价这场巨大的灾难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但是1942年和1943年的新闻怎样分析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大祸的根源,已经明确了:
1.抗战多年来为维持战争,河南被贡献了最多的人口和粮食。长期以来的压榨,导致这样一个粮食大省,民间已经没有存粮,抗风险能力极其薄弱。
2.连续夏秋两季无情的天气,使得农民交不上公粮需要变卖家产凑齐严苛税务。然而1942年不仅粮食稀少,连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秋粮也绝收了。
本书史料主要来自于三家报纸:
三家报纸的记者的探察和报道故事,都曲折动人。灾情结束与1943年的5月夏粮收获时节,到今天满打满算正好80年了。今天的河南农民相比80年前怎样,今天的记者相比80年前又怎样,一声叹息。河南人需要记住历史,记住80年前农民无语对苍天的怒吼:”老天爷你咋恁狠哩“。
ps没错,盛产小麦的中原地区,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多数时候吃不上小麦,aka白面。河南作物分为夏秋两季,10月到来年4月出产越冬小麦,也就是夏粮;5月到9月出产红薯高粱荞麦等杂粮,也就是秋粮。作为精粮的小麦是要用于交税的,交税剩下的部分也都变卖用以换取钱财。秋粮,才是农民用于活命的主要粮食。然而小麦产区的河南农民吃不上小麦的荒谬历史,并没有随着兵荒马乱的结束而结束。据我从小挨骂时听到的”忆苦思甜“故事,一直到我父母的青少年也是就是八十年代,白面馒头在河南农村依旧不是家家户户都可以吃得上的东西。粗粮吃到吐,是我上一辈痛彻心扉的人生体验。我自小就真诚地热爱红薯,遇到上一辈对红薯的强烈仇恨言行不免大为不解:“恶心红薯”,“死都不想再吃红薯”,从玉米糁里捞出红薯扔给我。同时,在粗粮健康论开始流行之前,选窝窝头不选馒头会被老家亲戚看做“圣人蛋”行为。这一切的迷惑随着本书的阅读,得到了解答。
记住历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