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里,小孩拿着手机看动画片,年轻人拿着手机玩游戏,老人拿着手机外放着奇怪的新闻,马路上,行人低头看手机,骑电瓶车的人也盯着手机。随处可见低头看手机的人们。不过,我们依然有人喜欢阅读。 在一个看书的群里,朋友分享着近期看的书,有人吐槽看的一本书,想不通为什么那样的书能出版,仅仅因为作者看似响亮的名声。那本书,让她读得辛苦而且懊恼。聊着聊着,一群爱书的人,讨论起这个时代,我们到底要看怎样的书。 在这个时代,我们要看怎样的书呢?作家马原曾说:“一辈子读过经典和没读过经典的人生整个都不一样,我不敢劝你们读一辈子的经典,但是希望你们至少认认真真读几本经典。”读经典的书,有很多好处。经典的书籍那样多,又该如何选择,比如小说。 小说我是喜欢看的,但要静得下心才看得进去。最近想看一点小说,又不想看太长的,于是选了这本《诺奖大师短经典》来看。 这是一本很厚的书,包括了20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中短篇小说。由海明威、福克纳等文坛巨匠的作品汇编,收录的版本是各个语种的著名翻译家。 中短篇小说,最适合想看小说但又觉得长篇没耐心看完的读者。在看这本《诺奖大师短经典》中,我发现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标题组合着看。仅按照目录页不同的标题,就可以在心中组出不同的故事。带着新想法的故事组合,再去看具体的小说,多了一种阅读乐趣。 选这本《诺奖大师短经典》读,更多的是因为“经典”两字。这些故事传递的价值观,在如今的社会依然闪闪发亮。 稀缺的工匠精神:在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中,讲述了一位专心做鞋的盖斯勒兄弟。他们满心满眼只想做好一双鞋,不顾做鞋的效率与实际的收入。因为鞋子的质量太好,顾客要穿很多年才会再次光顾。这种工匠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除了工匠精神,我们缺失的还有哪些呢? 人是需要信仰的:在亨利克·显克维支的《灯塔看守》中,斯卡文斯基最开始只是想休息,但通过守护灯塔的过程,他渐渐地获得了信仰。心中有信仰,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都能走出生命的泥潭。愿你我,都能拥有让自己不迷失的信仰。 人类的善意:在泰戈尔的《喀布尔人》中,做小生意的喀布尔人在异地对一位女孩特别地好。这种人类的善意,永不过时。 最后,我要引用文学评论家孟繁华的话:“经典的价值不会立竿见影,但它一定会潜移默化地改造世风,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阅读经典,潜移默化地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