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烹》里的迈克尔·波伦只是学学做菜,主要还是思考,那《杂食者两难》中的他就算彻底放飞自我,展露“记者”本性了。从2004年开始,迈克尔·波伦开始了对美国食品工业体系的调查。美国仅用了不到40年,就让老百姓完全与食物生产脱轨。在今天的美国人眼里:鱼是没有头的,鸡不仅没头也没内脏,菜是不用洗的,任何不能打开直接吃的都是反人性的。
为了对这样饮食系统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他亲身进入工厂实践,写了《杂食者的两难》这本书。2006年一经出版就轰动了整个美国社会,并一版再版,成为了每一个美食爱好者的必读经典。
吃饭越来越便利了,但其实是场退步
过去十年,地球人口又增加了接近10亿,达到77亿。这似乎是个“平常”的数据——人口嘛,肯定是要增长的。但倘若我告诉你:地球的自然生产力上线,也只能满足同时50亿人的生存。
能让77亿人吃饱饭还有富余,都是因为一个特别的人为事件。今天的我们,也正在为这个事件付出代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发现自己囤积了过量的硝酸铵。硝酸铵是炸药的主要原料,“戛然而止”的战争让这些硝酸铵没了用武之地。为了处理它们,美国政府开始了一连串的脑暴。
化学家提出,硝酸铵是绝佳的植物氮的来源,不妨作用在农业上。这个提议的最终采纳,标志着人造化肥的诞生。
人可以不依赖大自然,人为生产氮气这件事,是1903年由德国犹太裔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发现的。当时他正在帮德军寻找炸药的制作方法,无意中发现高温高压下催化硝酸铵会产生氮气。氮是所有生命生存所必须的元素,但在此之前,它的生产几乎完全依赖于细菌与闪电这两种自然方法。
这两种方法也几乎决定了地球人口的上线。
如果不是人造氮气的发明,地球上就有数十亿人口根本不会出生。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之后,我国第一个订单就是建立13座巨大的肥料工厂。
肥料解决了中国的饥荒,也抹去了地球产能的上线。
与此同时,因为氮必须在高温高压环境里生产,意味着人类对石油等燃料的依赖,以及由此而来的大量废气排放;不再依赖自然固氮,也同时意味着不再需要遵循自然法则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
大面积单一农作物农场开始盛行,玉米和大豆等基础农作物进入产能过剩状态。
恶性循环就此开始:为了使用过剩产能,美国农业专家开始思考改造鸡、牛、猪等牲畜,让他们原本吃草和吃杂食的消化系统,转变为以抗生素和玉米大豆为主的饮食结构。然而产能多到仍然没用完,于是他们并且进一步分解玉米大豆,让它们变成更多食品加工业的可能产品:抗性糊精、乙醇、玉米糖浆、淀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