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四大名著有所留意的话,你会发现,《红楼梦》《西游记》与《水浒传》这三部小说都与石头有关。那么,《红楼梦》的补天石,《水浒传》的神秘石碑,《西游记》的石猴,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教授、比较媒介系教授王瑾在《石头的故事》一书中,开创性的研究了中国古代石头的传说,并用“石头神话字典”的石头种种意义对三部名著进行系统比较,阐述它们之间的互文关系,这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新视角,其价值远在本书研究之上。
王瑾将三部作品对照阅读,发现《西游记》与《红楼梦》中的石头有相似之处,都是“顽”,一个顽石,一个顽猴,三部作品的石头都是来自天界,是天地间的联系者等,因此她认为文本之间存在着“互文性”。其实,无论是石碑、石猴,还是会故事讲述者,其母题都指向“石头传说”,而“石头传说”的互文性都是从内部开始的。
在此基础上,王瑾教研究了石头的神话字典,并将其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联系起来,对书中有关石头等内容详细分析。其中,她以较大篇幅分析《红楼梦》小说中石与玉的关系,将小说与道德联系起来,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对比《红楼梦》与《水浒传》,她发现曹雪芹最初设想的《红楼梦》结局应与《水浒传》中“石碑”的框架结构类似,其叙事逻辑也指向一点,那就是主人公在“失败”之后,才终于破解了石头上信息的含义。
王瑾对于《红楼梦》“玉”的分析,也让人眼前一亮。她认为,在《红楼梦》中,名字包含“玉”的角色象征着一个价值观的集合,这些价值观则包含了涉及玉的道德意义的互文指涉、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贾宝玉、林黛玉和妙玉身上看得出,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那便是他们都愿意藏匿在内心世界之中,对黛玉而言,她能在其中找到情感的慰藉,对宝玉和妙玉而言,内心世界是他们躲避尘世欲望的精神港湾。他们都具有隐士般云淡风轻的性情,因为他们都以自己的感受超脱出了“社会价值的束缚”。
抛开互文性这一点,读王瑾教授的这本《石头的故事》,我们依然会发现她对《红楼梦》有着独特而细致的研究。
她分析黛玉和宝钗,作者创作时虽然尽可能的保持中立,但内心仍然是偏向黛玉的。比如元春认定宝钗和黛玉的诗词不相上下之后,叙事者又加了一段文字,“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示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了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书中作者还有更多分析也指向这一点,叙事者是偏爱林黛玉的,这也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偏袒,甚至林黛玉死后,她还是占据上风。
当然了,《石头的故事》还有对《水浒传》《西游记》文本内容的分析,在此不多赘述,毕竟王瑾教授在本书讲到的内容超级丰富,并非寥寥百字千字说得清晰,只有深入其中去读,才能发现她的解读角度之新奇,分析之独到。
暂且不说她分析的就一定正确,但她研究古典文学的角度十分新颖,对于现代的文学专业学生来说,这本书也值得阅读,更别说我们普通读者了。
如果你想知道名著里与石头有关的故事,几部名著之间的互文性的话,这本书不可错过。友情提示一下,这本书并不是那么好读,但是读完收获很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