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算得上才德兼备的“圣君”典范,尤其他开创的“贞观之治”,是大唐走向了繁荣昌盛。
但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才走向帝王之路的,其中史料中有写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有意将太子之位给李世民,事实真是如此吗?所谓“贞观之治”又与“玄武门之变”有着怎样的联系?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刘后滨与张飘合著《盛唐奠基》这本书知道答案。本书主要围绕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展开,描述的是具体的事件与细节,其中有李世民的身世之谜,玄武门之变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其中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贞观之治与玄武门之变也有着莫大的联系。虽然本书涉及不少细节,但是作者时根据史书记载进行分析,因此逻辑严谨,可读性非常强。
李世民是典型的胡汉混血,祖父李炳为汉人,祖母则是西魏孤独信的女儿,他成长于乱世之中上层贵族家庭,比一般孩子早熟,少年时代就被赋予了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的军事眼光和英雄胆识少年时代就崭露头角,在其父李渊太原起兵时,他就是英勇的敢死队长,当然太原起兵的主谋是李渊。
灭隋,建唐,李渊在长安正式登基,并钦定李世民和裴寂为首席功臣。
关于首席功臣,作者在书中这样提及:“李世民被李渊目为首席功臣,那他就是臣,是李渊的臣,也是未来皇帝李建成的臣。”这也就意味着,李渊自建唐起,就没有要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意愿,所谓流传出来李渊想要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都是李世民成为黄帝之后编造出来的谎言。
这一点也可以从李渊给予李世民的官位看得出。虽然李世民为李渊在关中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他也数次担任前线总指挥,但是李渊在建唐之后给了他至高无上的官位——尚书令。这是对李世民功劳的肯定,但也明确了他的身份,只能担任最高的官职,却不能对皇位有任何非分之想。李渊的这个想法,从来没有更改过,虽然他对李世民有所放纵与偏袒,但却一直维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至于兄弟之争的起因,也并非李渊想要立李世民为太子或是改立李世民,而是李渊没有为儿子们制定明确地规矩,尤其是没有明确确立太子与其他儿子之间的准君臣关系,这造成了李世民与李元吉拥有了过大的权力。
当李世民与李建成可以一争高下时,这场争斗不可避免。当然,李世民一直在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夺权,只是他一直没有等到机会,于是他制造了所谓“太子谋反”、“烈马谋杀案”、“毒酒谋杀案”。这些案件的结果就是李渊将李世民打发去了洛阳,这就使得李世民铤而走险,选择武装夺取政权,玄武门之变就此发生了。
在玄武门之变这件事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六月三日夜晚值班的守门将军常何。他其实是李世民收买好了安插在李渊眼皮底下的内应,他将李世民的队伍放进了玄武门。你想象不到的是,这个人早在两年之前就被李世民安插在了重要的位置,这似乎也意味着,他早就有了夺权之心。
无论如何,“玄武门之变”发生,李世民成功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控制了李渊,之后他成为唐太宗。
在治理国家政策上,相比起其父李渊,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本书作者认为,李世民似乎是强烈得想要证明自己,毕竟他的皇帝之位是通过政变争来的、抢来的。他证明自己的目的是想让人知道他夺取黄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天下百姓。
事实上,他的一系列举措的确发挥了作用,而在通过实际行动带领群臣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大唐基业,这也为盛唐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至于他如何实现这一切的,在此不多赘述,想了解的话可以读读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李渊提前知道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让大唐走向繁盛的话,他究竟会不会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也许这种情况下,李建成与李元吉也不会死去……但谁又能说得清楚呢?毕竟历史没有如果。
《盛唐奠基》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从微小的历史事件与细节中,窥探到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作为一代帝王他是圣明的,但他其实也很在意“玄武门之变”,不然他也不会在成为皇帝后,试图修改历史资料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