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原有六卷,现存前四卷。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了《浮生六记》的残稿四卷。光绪三年(1877年)左右,杨引传把《浮生六记》书稿交给上海尊闻阁主人蔡尔康,出版杨氏《独悟庵丛钞》。《浮生六记》“浮生”二字,典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本书以作家沈复的视角述说了与妻子陈芸相知、相遇、相守、别离的夫妻生活,开创了家庭散文的范例。 闺房记乐 1763年作者出生在一个衣冠仕宦的体面人家,家族居住苏州沧浪亭畔。少年时,与江苏南通金沙的于氏女子定过娃娃亲,可惜八岁便夭折了。成年后娶了舅舅的亲戚心馀先生的女儿为妻——陈氏,名芸,字淑珍。她自小聪颖明慧,学说话时,听讲一遍《琵琶行》就能背诵。她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徒四壁。母亲金氏,拉扯他和弟弟克昌艰难生活。她稍大后,女红习得熟娴,纺织、刺绣、缝纫样样拿手。一家三口人都靠她的纤纤十指的勤劳供给衣食。后来弟弟克昌从师学习,也靠她的女红完成学业。 一天,她在书筐内找到一本白居易的《琵琶行》,因为会背诵,便挨个字地认读起来。在刺绣闲暇时渐渐能通篇吟咏,自作诗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令人印象深刻。 嫁人之后,她对公公婆婆上辈尊敬,对下辈和睦相处,井井然没有一点闪失差错。每天晨曦刚照在窗户上,她便穿衣起来,唯恐公公婆婆说新娘懒惰。 闲情记趣 1793年作者与陈芸寄居在萧爽楼一年半之久,此楼面向东共有五间,夫妇两人住在后楼第三间。移居过去时,带了一仆人和一老妪,带来了她家的小女孩。仆人做衣服,老妪纺织,陈芸负责刺绣,以供日常开销。他好客,饮酒必行酒令。陈芸负责招待,不惜余力地烹煮烧炒。 作者爱好整洁,家里地上没有灰尘,而且他毫无拘束,不嫌放纵。有朋友善于画画,喜欢萧爽楼的幽雅,便带上画具过去就地作画,他则跟着他们学习画画、写草篆、刻印章。作为酬谢,让陈芸备茶水酒菜款待。更有朋友时不时前去欢聚,如同梁上燕子一般自来自去,络绎不绝,因为缺钱,陈芸买了自己的钗子去沽酒。 夏季荷花初开时,都是夜晚含苞而拂晓开放。陈芸用小纱袋包上一点茶叶,放到荷花蕊里。第二天早晨取出,烹了雨水沏泡,茶水的清香味道真是绝佳。 坎坷记愁 1785年作者为了服侍父亲随他到了海宁县官舍。作者父亲知晓媳妇能动笔墨,希望她代笔婆婆的书信。可是由于沈复一家生活贫寒,常常没有钱去人情往来,导致家族对陈芸颇有微词。后来家庭出现了闲言碎语,作者母亲怀疑是媳妇在书信叙述不当,就不让她代笔了。而父亲见信上不是她的笔迹,误以为媳妇不屑于代笔家书。后陈芸为顾全与婆婆的关系,此事作者始终未解释清楚。 1790年春天,作者随侍父亲到了江苏扬州邗江做幕僚。父亲对他说想寻找一个能服侍起居的人,更应当在家乡找一个熟悉乡音的人去。他于是写信给妻子,请她为媒物色。后来找到一个姓姚的女子,婆婆知晓后失爱,得罪了婆婆。 1792年作者在江苏仪征县私塾从学,作者父亲患病于邗江,他去探望,结果自己也生病了。当时作者弟弟启堂随侍在父亲身边。陈芸来信:胞弟曾向邻家妇女借钱,让她担保,人家追索欠债,催得很急。询问胞弟,其认为是嫂子多管闲事,他回信:无钱偿还,等启堂弟弟回去后自行筹办了结。父子俩病愈后,他回到仪征县。陈芸的信还是寄到邗江,父亲拆开信一看:信上说起弟弟借钱一事,还说了其母不乐意纳妾一事,希望假托思念家乡,将姚姓女子送回到父母身边。 作者父亲看了信后怒火冲天,询问弟弟欠债的事,弟弟却回答说不知道。误会已成,其父派专人带信,斥责驱逐她出门。在颠沛流离中在异乡离世。 阅读贴士:我原本的题目是“生错了时代的女子”,转念一想,这个时代还是有为家庭操持而年纪轻轻耗尽了自己生命的女子。 浮生六记 8.7 (清)沈复/1999/人民文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