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差返京的高铁上,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小说。想当年它正火的时候,我应该还在上小学或者初中,但现在读来,这本十几年前的小说好像也并未落后于这个时代。
翻看了一下书评,发现大家普遍对戛然而止甚至略显潦草的结尾感到不满。想来书中的感情线确实是个死结,作者也不知该如何解开,只好安排让男主离开人世,就像是把这个死结一剪子剪去,感情线也就自然断了。
不谈感情,太复杂。就单纯说房子吧。书中海藻海萍生活在2006年的上海(其中一处描述宋貌似《暗算》里的柳云龙,这部《暗算》正是在2006年热映),彼时海萍这个名牌大学毕业生一个月薪水五千(七年工龄),上海房价大概一万左右(郊区老破小都不到一万)。现在呢,房价翻了几番,工资又涨了多少呢?书中还有很多细节,包括海藻舍不得吃25一个的哈根达斯,海萍去看房子穿美邦而售楼小姐穿拉夫劳伦,海藻想买宜家家具被宋拒绝后改买达芬奇等等,我第一次觉得06年好像近在眼前,这本书说是成书于去年也不为过。社会的基本矛盾都变了,但房子好像更成问题了。
伍尔夫说,一个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我越长大越觉得这句话于我是多么适用。我想要一个自己的屋子,这个屋子不能太小,需要放得下一个大书桌(要是每天还能有那么几个小时可以照到阳光就更好了)、一个书柜(我喜欢直接打在墙上可以从地板直通天花板的那种)、一个双开门衣柜(挂衣服的区域要大一些,因为我不怎么会熨衣服)、一张床(我一个人的话一米二足矣),除此之外,要是还能有一处放置1.8*2的瑜伽垫的空间就更好了。但是最关键的是,这个屋子一定是我独有的且有一扇门可以与外界分离。
限于我并不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并不远大的理想追求,我关于美好生活的畅想,具象化之后就是这样一间屋子。我想这也正能解释为何我长大后渐渐不爱回老家了,因为自从我上大学离开家,那个家里已经没有一间独属于我一个人的屋子了,我实在无法再把它当成是我的家。
前几个月和同事聊到房子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说我的理想就是一间属于我自己的屋子,如果在北京我无法实现这个愿望,那我会选择离开。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同事姐姐脱口而出:“啊你的理想就是买个房子啊,不会吧,你这么高的学历不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吗?”我想说,是啊,我的理想就是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这有什么错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