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人理解成了我唯一的骄傲,于是再没有了表现上的冲动,试图让人去理解什么。我觉得,宿命决定了我将不被给予任何可为人所关注的东西。孤独日渐膨胀起来,就像一头猪。”
从小便是结巴的“我”,注定与人群有着更远的距离。在人群中受到嘲笑也应当是“我”内心黑暗积攒的最初一步。寻求美的意识与追求变得更加强烈,只有通过恶的手段才能让自己感到生活的趣味。因此,在学长的佩刀上划上几刀便是“我”最初的恶行,内心中的黑暗不断积累。
慢慢深入黑暗之中也是理所当然吧?更何况有着向“我”宣扬黑暗的新的友人。直到新的友人将我认为纯洁通透满是光明的友人的信件拿给“我”看后,“我”明白了他并非所见那么光明,他也一样有着黑暗面的存在。
烧毁金阁寺并非是一时之念,金阁寺已成了如“我”一般的场所。烧毁金阁寺亦就是寻求自我毁灭。虽然都是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但“人间失格”有着强烈的无力感以及性格上的软弱,而金阁寺却有着充盈的力量,即使是毁坏它,这份力量也使我内心饱受折磨。
“我”恨自己,邪恶的、丑陋的、口吃的自己。在书中,主人公两次在女人面前都抬不起头。这是因为在那一瞬间,金阁寺出现在了眼前,将“我”与人生阻隔开来,眼前的女人已被“我”忽略。眼中只有虚幻的金阁寺的美,因为金阁寺,“我”无法真正地拥有人生,也因为金阁寺的存在,“我”的丑陋则更加突出(自我认知)。一开始毁坏金阁寺也是为了让自己迎来毁灭,到最后金阁寺的毁灭却成了“我”生的理由,“我”与人生最大的阻隔、“我”所认为世间最为美丽的事物已被毁灭,我便没有任何死的理由了。于是,“我决定活下去”。
这样的结局感觉是出于作者的想法。毕竟,现实中林承贤在烧毁金阁寺后也切腹自杀了,只是没死成。死的念头必然存在,活下来反而缺少了美感,与金阁寺一同焚烧殆尽,我认为是相当美丽的结局。但这也是我和三岛由纪夫创作理念上的差别。
阅读应将自己的心情完全注入书本之中,倘若遇到善的力量就接纳,遇到恶的力量就斩断。若刻意地保持距离,那只会使距离更加遥远。我们离书本就有着距离,不缩短距离就不能投入进去,不投入进去亦不能理解书中想要表达的事物。既不追求理解,那又何必读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