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尽管吃喝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但将食物文化传承至今,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珍贵财富。
孔子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金圣叹遗留在临刑前的绝笔“花生米和豆干一起能吃出火腿的味道”,更将美食提升至无法言说的高度。许多文学作品也以吃为主题或线索,成为经典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古人自不必说,《燕食记》则是近年来备受赞誉的长篇小说。
该小说的作者葛亮是文学博士,现任高校中文系教授,出版有多部长篇小说和文化随笔,作品被译为英、法、意、俄、日等多国语言,曾获得“中国好书”等多个大奖,其中《北鸢》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燕食记》是他最新的长篇小说。
燕食,是古代帝王、大夫、士、庶人的日常午餐和晚餐所称。据《周礼 • 天官 • 膳夫》记载:“燕食,谓日中与夕食”、“王燕食,则奉膳赞祭。”
故事从香港一家近百年的老字号“同钦楼”关张开始,主人公“我”初到香港求学,家族长辈在同钦楼招待“我”,“我”第一次领略“一盅两件”的茶楼文化,也认识了行政总厨荣师傅。
荣师傅从广州到香港,莲蓉包是他的拿手绝活,是他传承了中华饮食文化。如果“同钦楼”易手,行政总厨、年事已高的荣师傅会去哪儿?又该如何面对自己所钟爱的茶楼和手艺呢?
主人公去拜访荣师傅时,竟遇到荣师傅的“背叛”师门的弟子陈五举。师傅和弟子三人一起行走在广州、香港两地,小说《燕食记》也应运而生。小说通过荣师傅和陈五举的成长历程,反映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风云变幻,表现了人物对于自我价值和情感的探索与抗争。
小说让读者领略到历史的纵深,荣师傅父母身份独特,相遇场合也独特。荣师傅的一生历经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直到香港回归,而陈五举的命运则和上海有着不可割裂的关联。每个人都在大历史的浪潮中奋力前行。
《燕食记》描绘了普通人的坚韧和倔强。荣师傅的成长离不开把他养大的妈妈慧生。慧生从出场就是个苦命孩子,在寺庵里打扫卫生,在太史府邸里是陪嫁的佣人。但她始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知道如何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尊严和利益。
在《燕食记》里,每个人都在历史的巨变和浪潮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小说中描写的广州本帮菜在一代代传承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世事弄人的悲凉。这一切渐渐在广州、香港、上海中流转,在后厨的匆忙和灯影重重的街道中勾勒。最后留给读者的,是那一口历经百年仍不改沁人心脾的莲蓉月饼,是历经岁月沧桑仍然坚守初心的那份感动。
对广州美食并不十分理解,书中不时出现的粤语文字也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但小说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感情,让人动容,红了眼圈。为什么中国人对吃这么有感情呢?因为吃不仅是生存的必须,还涵盖了人类的文化、心灵和情感的寄托,是一个人根植于自己家乡和童年记忆的味道。正如作者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味觉留下了记忆后,如烙印一般,会在乡情炽燃间愈见清晰、强烈。一切只是源于一条饥饿的舌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