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章节标题
本书错别字不少,随手一翻就发现好几处,俞大猷写成俞大献,武官子弟写成武官于弟之类。当然,这可能是责编田文与责校林百涵两位先生工作不细之故。
然本书给人最大的感觉是作者纯粹为了出书而出书,先不论东拉西扯一堆正确的废话,光是重复的地方就不可胜举。反反复复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等人,不是《纪效新书》,就是《武编》,翻来翻去那几本书。
明代武术史料不多固然是事实,但是不能为了出书的篇幅,重复无数次同样的内容吧水得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再看行文,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对于《明史》是下了一点功夫的,之所以说一点,因为作者论述或者引用史料的时候,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为了立论选择性失明地选用史料。比如,作者为了凸显明代武科科举连中三元的“凤毛麟角”,非得加上一句,文科科举“连中三元者不乏其人”。事实上,有明一代,科举连中三元的只有商辂一人而已。即使加上一个被朱棣除名的黄观,也只有两人罢了。何来“不乏其人”之说。
再如,为了强调武举不受重视,书中引用了《万历野获编》的一段话,“今武弁袭替至京比试,徒应故事,其目不识丁,射不穿札者,俱金紫银青而归,徒糜廪饩,缓急不得丝毫之用。”强调了武举在世袭勋贵面前根本无用。而后文为了强调武举的重要性,又引用《春明梦余录》,强调嘉靖年间,“此途(武举)渐重......功臣之泽斩矣”,说明武举面前,即便勋贵世胄也没用。问题是,前文引用的是隆庆年间,而隆庆是在嘉靖之后的。这种引用,无疑只是打脸作者的观点。
再如,作者为了强调明末武状元被受很高的官阶,达到副总兵(从二品),而文状元却只有从六品的官阶。这就更好笑了,文状元直接入翰林院,官阶虽然是从六品,却是入阁之阶梯,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翰林院修撰的从六品,那可不是一般的从六品,比执掌一省行政大权的从二品布政使还牛。此处以文武状元官阶品级来比较,强调武状元官阶更高,简直搞笑。
对了,本书甚至还有《民间武术著作中与武术有关的著述》这种奇葩的章节标题,令人哭笑不得。
本来想勉强给本书2星,但是看到如此拙劣,竟然还由省级社科学术著作资金资助,还是什么社科规划课题项目,还有博士后资金资助等等,光环和资金都不少,还如此应付,是可忍,孰不可忍只能再减1星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