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篇少女死亡案件旧案,以颠覆前提为线索,类似于大山老师善于玩的招式,评价为3.5星。令人惊喜的是,在全书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2. 该篇小说的两大卖点是连续纵火的动机和馆长引人深思的提问(类似于妈探),但是10进1的逻辑十分牵强和粗糙。自白也是柯南式的走流程,看得人忍不住要快进。该篇中的沙知绘和上一篇中的打蜡工人一样,都是强行安排的提供证言的工具人。优秀的本格推理小说中的工具人都应该识相地在前辈回答关键问题的时候适时地离开;内向,身边人都不知道他们有男友,因此,警方无论苦苦盘问同事、上司、甚至是学生时代的朋友和老师,却“始终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人”。 3. 故事情节比较平淡、波澜不惊。动机方面,之前在东川笃哉的晚餐后系列中已经看过类似的东西,没有什么新意。最大的亮点是,凶手必须在特定时间内让尸块被发现的动机。但是,在小说中这个点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画一条辅助线,就可以理解了。”“辅助线是什么?”读到这里,我曾以为小说会列出三个条件,开始工整严谨的逻辑,可是结果只表面上给出了两个条件。第三个条件直接假定人物的感情关系,然后开始脑补、锁定凶手,这种“起手逻辑、脑洞收场”的写法,我实在无法接受。 4. 故事从椅子这点开始推导,推算出时间范围,这是大山老师独特的写法。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推理方式代价就在于,细节环节不太严谨,有点不太过硬。角色反转比较精妙,但有些眼拙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点作弊。我本以为大山老师会“打破不在场证明”,可是结果却是那种阴招,有点让我觉得受了伤。 5. 大山老师再次挑战以往封神的绑架题材。故事诡计不是很新颖,但寺田提出的两个疑问设计得相当精妙。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