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空气中有某种发热的东西,像是即将高烧一场。我游历,并写下了它。
之前有刷到这本书,但是没太在意。上个月有一天,我在看刘擎老师的视频时,无意发现了刘擎老师身后的书架上竟然摆着简·莫里斯的这两本书——《世界》和《欧洲》,于是决定来读一读,看看这两本书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今天先说说《世界:20世纪的道别》这本。
这本书是简·莫里斯50年游历写出来的对于世界的理解。它并不是一本非常严肃正经的历史著作,而是如她所说,它的本质更接近于一场展览或一次表演,是以艺术家的视角来经历这个世界的。
简的视角和哲学家不同,哲学家像是运动会的观众,是在观看和反思这个世界;而简·莫里斯则是置身于这个世界中,在经历这个世界,同时也经历她自己的生命,从韶华到衰老,从年少时光到迟暮之年。书中所写的是事实吗是又不是。这些是简口中的“我的事实”,而并非所谓的“客观实在”,因为绝对客观的实在是否存在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哲学问题。
而她的书,恰好是我喜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现象学的味道,即不是从高空俯视这个世界,而是从一个具身化的主体的视角来进入世界。而我们也跟着她的文字以及文字所表达的图像,看着这个世界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
比如她笔下的开罗并非一座时髦的城市,其尊崇感几乎全部来自它的河流和过往,但它有一种无可否认的活力与能量,在这里发生的种种事件表明,开罗总是在运动,它是一潭死水的反义词,它闪耀着炽热,闪耀着对立面的冲突,现代与传统的对撞。
她笔下的柏林是一个极度困惑的大都市,被旧有的焦虑和压抑所折磨,同时也被恐惧击穿。因此,柏林人拥有无可否认的勇气、勤奋和现实主义。在公开的和蔼外表下,他们怀有更为幽暗的多层情绪。
她笔下的伦敦是忧郁的,沉重地倚靠着往昔的尊荣,这座城市有静默与幽暗,也有喧哗与雄浑。
而她笔下的中国,则是地平线对面某处一个模糊的巨大存在,发射出加密的讯息,将其古老的磁力施加于各个大陆。在她心中,中国始终是有着宏大的简单性的土地,追随它自身的强有力的道路穿过历史。
读她写的中国,很有意思,仿佛这里的一切熟悉又陌生,就像每个人都希望能看到镜中的自己一样,我们也很好奇在这个著名的历史学家眼中,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简的文字优雅而有深度,不仅带着我们旅行,也带着我们思考。读这本书,我的脑海中一直回响着《等风来》中的那句“我曾难自拔于世界之大,也沉溺于其中梦话”的旋律,虽是梦话,但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通过这个世界,看到自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