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气候正在失控。工业进步对地球生灵的影响比上一世纪世人所想象的还要严峻。经济成长不再是发展或者乐观的源泉。我们的任何工作都可能随着下一次经济危机而失去。面对这种就业危机、生态破坏、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难题,我们还缺乏故事架构,更无从辨认我们正在往哪里走,又为何而去。
美国人类学家罗安清说,当我们以为在这受控制的世界里已一败涂地,蘑菇自由狂放的生命却是一份礼物,也是一条指引。在受轰炸的地表上伸展的松茸,有助我们去探索已成为我们共同家园的废墟。“松茸的故事”让我们从中看到全球政治经济的裂痕,以及“异质性”的重要性。
这本书受了拉图尔ANT理论影响,把重心放在了被忽略的行动者——松茸采摘者身上。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去串起了一系列网络以及网络中的事件,并勾连出他们与其他主体:中间商、买手,市场上的消费者等主体的关系,以及更广阔的松茸市场和松茸世界。安清一方面展开了对松茸采集者本身背景的跟踪(寻求自身文化传统的日裔美国人、寻求生计的东南亚难民、逃避主流社会的白人),因为松茸抗拒种植园环境,一定是要与森林多样的物种保持交染关系,种植者们也只能时时穿梭于森林之中,四处流浪,成为不稳定,(在安清看来又拥有自由)的生产者。另一方面又放眼松茸本身所处在的保值票市场和全球资本网络中的跨国贸易体系。从采集、到林业管理、再到消费,一个松茸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起资本主义所讨论的那种商品的概念,其无法规模化种植的特点也使得其无法彻底被收编进资本主义市场之中。这令我们再次反思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世界的限度。借由“人类世”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物”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中的不稳定、不确定性。而这些“杂音”在以往的物质研究中是被忽略的,但是在这样一个末日世界中,“杂音”的意义却变得格外重要。
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生命体以及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在这个松茸市场中,没有美好纯洁、不受污染的自然森林,取而代之的反而是森林砍伐、气候变化,不同主体不停的“disturbance干扰”下,努力形成的“合作共生”的关系。这种世界观最重要的是打破我们对“生态保护”那样一个抽象、刻板的理解,而是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共生的,而观察和描述才能打破先验的概念框架。
这是一个丰富精彩的多物种民族志的书写。最精彩的地方是美国、芬兰、日本、中国四地松茸的对比,作者观察出不同的集合体是如何诞生的,读罢对“科学”的普世性会产生更多的批判性的认知。但是最大的困惑莫过于,难道松茸采集者是我们的未来吗?松茸采集者大概确实是处于资本主义的边缘,拥有一定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否有些过分浪漫化?这种对资本主义统治的拒绝永远只能处在边缘,且又有多少人自愿投入这样无法确定的生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