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至味”?明代方孝孺在《王温子栗字说》中说:“饮食资乎水火,而饮食非水火也。咸酸本乎盐梅,而至味非盐梅也。”春秋时期,管仲担任齐相期间,在“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指导下,与齐桓公共同努力,使齐国兵强国富成为春秋第一霸。这足以说明,只有温饱问题都解决了,百姓才有余力讲社会道德,才能有精力重视国家荣辱。反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谁还有闲心跟人讲礼义廉耻,谁当皇帝就更无所谓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教授王湘仁的《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其中讲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饮食文化历史,礼仪之于饮食的重要性,是被周代的贵族们看作重于生命的存在。《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足可见,饮食之礼是一切礼仪的基础。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制度。备受讲究饮食艺术的孔子的称赞和推崇。据考证,对周文化的传承和保存最好的是鲁国,而孔子曾任鲁国祭酒。《春秋左氏传》中提到,周礼尽在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饮食礼仪即使传到今天,依然有足够的合理性。不论是“待客之礼”、“侍食之礼”还是“宴饮之礼”等等。鉴于古代礼仪过于繁复,传承演变之今,早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除了进食礼仪,食具的使用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拿筷子来说,是中国独特的进食餐具,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筷子在古代称为“箸”,先秦时称为“挟”。筷子的使用方式可以说是包括了中国人各方面的思想方式,“双桥好走,独木难行”,更是道出了筷子必须成双成对出现的重要性。
中国地大物博,地理位置有差异,气候也各有不同,而各地的特产也是各式各样。这样就形成了各地的特色节令饮食风俗。从而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饭食,也成为一种饮食礼仪。如今到了炎炎夏日,再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就进入最热的伏天。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而淮海地区有伏天吃伏羊的风俗。杭州则有“头伏火腿二伏鸡”的说法。如果想寻各地至味,早做周密计划,提前了解各地饮食文化的差异,定能大饱口福,满载而归。
人间大事,吃喝二字。如何寻到饮食之至味,什么才是至味,其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从古到今的美食不胜枚举,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悠久经得起历史的考证,这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评价人数不足,作者为王仁湘,出版年份为2022年,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