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
被鉴书团和领读文化选中的我(感谢鉴书团感谢领读!)
何时?
整整352页的美食,一口气或者两口气读完难免容易消化不良,因此我选择在通勤时午休时摸鱼时下班时候场时等人时等饭时等等等等的一切碎片时间里读上两页。
何地?
轻薄又便于携带的它在过去9天里曾出现在过:厕上枕上桌上沙发上通勤地铁上,我的家里单位食堂里商场餐厅里电影院门口,以及各式各样的食物旁。
如何?
通常在阅读的时候,哪怕读的是电子书,我都会尽量远离食物和手机,一则为了专注二则怕脏了书/Kindle。但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无时无刻地想要摸手机和食物并且最终忍不住确实两者都碰了,一是因为实在好奇想要立刻搜索书中所写的食物究竟为何,二是这本书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没吃饭还是刚吃饱之后打开,就是会边读边饿啊!
为何?
和俞平伯一样,我不懂烧菜,我只会吃。作为一个没有多少想象力的、历史底层的凡夫俗子,在经历过被一件无法回避的事情——用什么喂饱眼前这一具皮囊——而紧紧地拖住大部分精力的两个月,在真正经历过饥饿的恐惧之后的我,对“食物”更是产生了坚不可摧的感情。
书中提到,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自认为大部分时间里不安于粗茶淡饭,常常希望能够吃得好一些的我也够算在那“好吃”的中品,但可惜的是,这张嘴只会吃不会说。就像季镇淮说的,好诗难说,好菜佳肴也难说。人人有这样的经验,一种菜人们觉得可口好吃,有味道,但说不清楚。朋友里不乏每吃一餐就能在点评APP上洋洋洒洒三五百字的能人,而除了“天呐这也太好吃了”之外无法输出第9个字的我当然是要多读读能吃好吃又会吃的文人们是怎样食后品题点染的了。这本集子也是证明了:文人因美食而陶醉,而美食又在文人的笔下变得浪漫。
全书共分四辑:从故乡食物,四方食事,古今食典和名家食谭四个角度选入了五十余篇名家作品,囊括了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不仅有饮食,有文化,甚至还有科学。同一辑下面每位作者每篇作品的同与不同之处读起来也是相当有趣,既长见识又涨知识。其中有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句子,挑选部分摘抄如下:
相较中国人的吃,动物,再凶猛的动物,吃起来也是朴素的,表情平静。它们只是将猎物咬死,然后食其血或肉,然后,就拉倒了。它们不会煎炒烹炸熬煸炖涮,不会将鱼做成松鼠的样子,美其名曰“松鼠桂鱼”。
到了今天,恐怕只有在荒野里,只在刀斧直接劈削开来的简单生活中,食物才只是食物吧——既不是装饰物,也不是消遣物。它就在那儿,在餐布上,在盘子里。它与你之间,由两点间最近的直线相连接。它总共只有一个意味:吃吧!——食物出现在口腔里,就像爱情出现在青春里!再合理不过,再美满不过了。食物的力量所支撑起来的,肯定不只是肠胃的享受。刺激着旺盛食欲的,也肯定不只是生活的单调。大约所有敞露野外的生命都是如此吧!这是荒野,是几乎毫无外援的所在,人的生存意识无不神经兮兮,无不急迫异常。
任何帮系菜肴,输入他地,必起变化,是正常的。但应是据当地人的口味而融合,如他种文化然,不应是杂乱无章。今之上海,自然不能说没有好菜,总体说,评为杂乱,当无不当。
国内的饮食文化日渐趋于退化了。近年来,一个普遍的现象,饮食店的装潢愈来愈考究,每装修一次,售价必提高,服务态度不见明显改善,倒是菜点质量日趋下降。最令人奇怪的,是在菜点上追求装饰,动不动搞雕花,或摆成一种什么图案。饮食是实用文化,不是工艺美术,为吃而非为看,凡最好看的菜必最不好吃。
乡情所及,感觉并不是那么靠得住的。儿时所食,以为样样皆好,实是感觉所误。儿时自然说不上经世阅历,吃的东西也就是那么几样,日深月久,便成错觉。
所以长辈“不要挑食”的告诫会影响小孩子的将来,道理就在于你要尽可能早地、尽可能多地吃各种食物,使你的蛋白酶的形成尽可能的完整,于是你走遍天下都不怕,什么都吃得,什么都能消化,也就有了幸福人生的一半了。人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随着进入小肠的食物的种类,蛋白酶的种类和结构开始逐渐行程以至固定。
总之,我缺乏安全感,除了拼命吃,我无从把握。还有只有肚子填得满满当当,才有勇气应对一切。
…………
所以说,人间值得是因为人间有美味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