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个灵魂拷问:如果你在一个繁华地段遇到持刀行凶的歹徒,你如何求救?
先别着急回答,先听一个故事:
1964年,在美国纽约繁华的一个住宅区,一名叫做基蒂.珍诺维丝的年轻女子摘到歹徒袭击。在她收到袭击的30分钟内,歹徒曾返回三次攻击她。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38位邻居都走到了自家的窗户,目睹了她受到袭击的情况。
就在珍诺维丝受到第一次袭击倒地时,她一边呼喊救命,一边朝某个公寓方向爬去,一个远处的声音喊了一句“放开那个女孩儿,否则我报警了!”。 歹徒被吓跑,然而,住宅区安静了10分钟,歹徒再次返回,继续袭击珍诺维丝,这次直至珍诺维丝没有任何气息,住宅区再也没有响起任何声音,也没有传来早就应该出现的警笛声。
歹徒侵害了珍诺维丝的尸体,还抢走了她身上的现金,大摇大摆地离开现场。
珍诺维丝的尸体就被遗弃在原地,直到1个小时以后,晚归的住户卡尔·罗斯发现倒在血泊中的珍诺维丝,才打起了报警电话。凌晨4点15分,救护车赶到现场,但可怜的女孩儿早已没了生命体征。
38位邻居都说听到了求救,甚至有人目睹了行凶的整个过程。如果说因为害怕不出面阻止,能够理解,但为什么长达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没有人报警或者拨打急救电话,这些人的麻木让人心寒。
难道如此巧合,女孩儿所住的住宅区没有一个好人吗?
其实,不是的,这是人在多人情境(或者自我想象的多人情境)下,可能会做出的行为,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被叫做“旁观者效应”的现象,意思是说,在一起恶性事件中,旁观者的数量越多,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给予帮助的反应时间也会变长。这是因为旁观者众多,人们的责任感就被大大分散,而内心的愧疚感也同样分散,就导致出手帮助的欲望减少甚至消失。
大家是不是想起了唐山的恶性伤人事件?大家会不会想如果我遭遇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求救、自救?
别着急,《社会心理学》(第10版)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不仅帮大家分析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问题背后的原因,还会给出很多正确行为的建议。
《社会心理学》中涉及了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影响、自尊、人际吸引、侵犯、偏见、亲密关系等众多方面。它虽然是一部教科书,也是一本心理学启蒙的优秀图书,更是心理学界的一本巨著。因此,这本书被很多心理学的学生和初学者称为解决人生烦恼的“字典”,它能够帮助你站在更客观、更高的角度去看社会现象和问题,去分析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可思议的情况,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面对和解决它。
它为什么这么神,为什么会一版再版?首先它是由美国心理学会历史上唯一一位包揽了三项大奖的社会心理学家埃略特·阿伦森为主要作者完成的著作。阿伦森教授所获的三项大奖分别是杰出写作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研究奖。
其次,它虽然是大部头的专业书籍,但是非常接地气。与其他社会心理学著作相比,但却一点也不难读,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叙述风格使学习社会心理学成为一种享受。
最后,我们就来回答最开始的问题。当我们处于珍诺维丝类似的处境下,我们不应该只是含救命,而应该呼喊特定人的名字来呼救。至于原因,大家到《社会心理学》里寻找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