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原计划于四月读完的《四世同堂》,终于在5月下旬被读完了。在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心中只剩下了一个词:Masterpiece。彼时,天空已露鱼肚白,窗外传来鸟鸣。
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打小读过不少,或是出于个人兴趣,或是被学校要求,但总觉得很多时候是怀着一种敬佩英雄的感情,带着距离感去体会的,如《红岩》中的各位英烈,我很难想象自己去做随时可能会被逮捕施刑的地下工作,也觉得自己无法承受竹签穿指之痛。而《四世同堂》,是我读过的第一部,详细描述一个普通而又有点体面的人家——祁家,在日本占领阴影之下生活和心态变化的文学作品,它会让我询问自己:如果我在那个时候,我会成为谁?
书的开头有些平平无奇:“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不是一个抓人眼球的动作场面,也不是远景拉近的描写,而是这样一句话,却引出了本书的一个核心:北平人那“顺民”般的性格。祁老人觉得自己打拼出了一片家业,现在四世同堂枝繁叶茂,一生没怎么招惹人。哪怕现在日本人来了,也没有不教他享受晚年清福的道理吧?对儿子天佑,老舍也有这样的描写,谈及他将诚实和气作为自己的盔甲,却没有想到防不住日本人的刀枪。哪怕是风光了大半部的,对日本人点头哈腰极尽讨好之能事的晓荷,也在被抄家时不愿意相信:他对日本人态度那么恭敬,连见到路过的日本孩童都要深深鞠躬,东洋人怎么会抄他的家呢!这些反应都有一个共同点:我没有得罪过人,这样的灾祸怎么会降到我头上呢?我犯了什么错?而答案也很简单,侵略者是不讲道理的。最大的错,就是没有抵抗地就让这侵略发生了。祁老人只想着用破缸顶住大门,备好三个月的粮食,动乱在三个月后就自然会消失了,却想不到日本人可以直接不走门,上房来拿他的孙子下狱。
若是鲁迅先生,必会对这种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现象作一番辛辣的讽刺,例如《药》里革命者的人血馒头。然而老舍或许是太爱北平人了,才只是温婉地描写着祁家一家子和小羊圈邻居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兔儿爷、中秋节、祁老人的大寿…读者在怒其不争的同时,又能从中读出这群人的可爱之处了:祁家人除了老二瑞丰之外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热心和善良,而胡同里的人们,也由义气相互联结在一起。哪怕是作了汉奸的晓荷和大赤包,老舍也不会痛骂他们,而只是将其称作“无聊”和“讨厌”。他笔下的他们身上也不是决没有一点可爱之处的。然而在这样苟活着的岁月里,他们逐渐失去了体面的生活,失去了玩乐的自由,失去了铁、锡、茶叶,失去了粮食,失去了生命。待到他们发现自己已经被蛛网团团围住,良知、尊严乃至生命本身都受到了严重威胁的时候,才终于改变了自己这样的性格,愿意去和敌人面对面地对质。
书中花费最多笔墨塑造的角色,应该就是祁家的长孙瑞宣了。瑞宣毫无疑问是一位有学问、有良知的人,但是他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主心骨,只能帮助三弟瑞全偷偷逃出北平参加抗战,自己留在这里维持着一大家子人的生活。他这样的人只得时常活在矛盾之中:一方面自己的爱国心不允许自己为日本人做事,时时责怪自己没有对抗争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又必须找到事情做,不然只能活活饿死。瑞宣的想法,应当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然而讽刺的是即使他如此退让,日本人还是逼死了他的父亲,杀死了二弟,活活饿死了他的女儿妞子。讽刺的是,假如不是“主角光环”,瑞宣留在这里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大家子人相继死去。他的转变来自于入狱的经历,直到见识了那些惨绝人寰的景象之后,他才被钱先生认为“有资格谈一谈”,而不再有顾虑地加入到了抵抗的队伍之中。
同为“体面人”,瑞宣的反面恐怕就是住在三号的冠家了。晓荷和大赤包都是经典的人物形象,不过二女儿招弟也让我印象很深刻。她本是瑞全的相好,也曾是一个善良的女孩,然而在纸醉金迷的冠家的生活中逐渐爱上了这种感官上的刺激,最终为了寻求刺激失身于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军官,而后彻底被这种欲望导向的生活俘虏,失去了灵魂。最后她在山洞里被回北平进行地下工作的瑞全杀死,倒是有些讽刺了。
如果将老舍塑造得这么多鲜活的人物拿出来一一评价分析,恐怕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了。老舍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很多后现代小说那把五件事同时叙述的“先锋”叙事方式,而是用他特有的朴实语言将每一个人物塑造得生动鲜活,字里行间的味道让我一个北京人倍感亲切。虽然这部作品没有激情昂扬的战斗,没有走钢丝般的敌后工作,看起来烈度不够强,却是最能从我心底激起家国情怀,感受到中国人的命运彼此相连的一部作品。从这个角度想,我觉得《四世同堂》可能比《骆驼祥子》多具有了那么一点意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