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之前,我其实对这本书有一个预设立场:估计又是一本口水书,毕竟是畅销书嘛,又在一些营销号的帖子里看到这本书被反复提及。但是读完的感觉居然肥肠不错!
几乎每章都有好几个名人小故事(梦回意林),但是原理阐释部分让我实在是太有感触,于是痛快给了个五星,底下说说一些我十分有感触的部分:
1.你要做的是,不求拔高你的目标,但求落实你的体系。
这句话在我看来是“干就完了”的高级说法,但确实不同的表达方式反应着不同的认知水平(这边还是赞同一下老板)。我考研的时候经常盯着最后,天天想着最后怎么能考到380乃至最好考个400,是的,我还拆分了各科成绩,看着数学要考120-130,英语要考80,心里犯嘀咕,这容错率有些太低了吧。一味盯着这些个数字实在是让人犯难又内耗。但是我怎么做的呢?数学题写半个小时就一定要去涩图群聊聊天,再学半个小时又觉得累了,看回消息才能安心做题。但其实这种一段一段的做题对于提高数学不是非常友善。所以这句话非常hitme,落实要做的事情,更高级的做法是落实体系,才是实实在在要做到的事情。
2.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借助于这种方式,我们的着眼点是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3.一个习惯偶尔被打断并不可怕,只要能迅速接很多时候,我们在培养习惯时会陷入全有全无的怪圈中。问题不在于出差错,而是如果不能做完美,就干脆不做的错误想法。你是真的没有意识到在你情绪低落(或忙碌)的日子继续做有多么可贵。错过的日子对你的打击大于成功的日子对你的帮助。
这一句作者用减肥的人做例子,预期告诉自己别吃汉堡不如告诉自己“我是一个饮食健康的人”。说到身份这一话题,我高中的时候成绩从入学的班级前五掉到班级倒数,当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很中二在在放纵自己,满脑子都是“反正当不了第一那么第几都无所谓了”;另一个就是成绩掉落的打击让我更喜欢阅读来逃避成绩的打击,在班里我是阅读比较多的人,这一身份在逃避做题时不断强化。其实正确使用23条,当时是不是会好一些?曾经很长时间一直在找结果,为什么成绩一直在下降,一部分是当时不肯面对自己其实已经很失落的情绪了,还要骗自己其实没有不开心;二来是没有正确的认知,而且在不停的内耗,一天找一个问题但都没有找到根源。但其实站在今天,距离高考已经过去了五年,我在思考这个事情,我给出的分析是:1.在头两次成绩跌落的时候没有及时分析问题,盲目做题;2.在进一步成绩下降时,开始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同时还不愿意直面自己的情绪,这些情绪直接导致“我不愿意刷题”。当一件事情“失败”到一定程度,想要坚持或者说拾回习惯就比较难了,这时候情绪阻力很大,大脑也不愿意去做自己没什么胜算的事情。在本科的头两年半,我一边在一边又在读些杂书。现在看来,也不太对。研究生以来的半年多读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