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总结,这一篇小说讲得是人在受到压力后死亡。根据题目的意思,最好的日子即是死亡之日,有两个方向的解读,反讽和摆脱。前者不用多说,后者死亡即是对沉重压力的摆脱。下文,我用三幕剧来解读这篇小说。三幕剧:第一幕确定人物性格,激励事件;第二幕改变人物性格;第三幕新的人物性格形成。第一幕:确定人物性格。主人公是位精神病患者。在这篇里采用主人公的妻子和岳母的通话来交代人物性格。有三个用意,展现岳父岳母的不信任、妻子的不在意,丈夫的往事,战后创伤。在这篇,小说家选择把主人公安排在妻子和岳母之后出场,这就在明示丈夫受到了何种压力,以及小说家要书写的人物在此种压力下的死亡。激励事件:小女孩找主人公玩。第二幕:改变人物性格。从第一幕可知主人公患有严重的精神问题。但进入第二幕,开始展现的是正常的人物。人物是精神病,但现在表现的是正常人,那末请问,该人物会不会突然精神不正常?这是极有可能的。由此,可以看到小说家的用心,也能看到小说的张力。两个事件:小女孩和主人公玩,主人公乘电梯。小女孩和主人公玩:小说建构了对应关系,年幼的女孩与成人,按常理,年幼的女孩代表天真,成人代表现实。可小说家反过来用。年幼的女孩看到的是现实的世界,用学来的大人的观点嫉妒主人公和一个三岁半小女孩的关系,毫无疑问,小女孩喜欢主人公,这里解释了为何小女孩会找主人公玩,构思精巧。而主人公看到的世界是天真的世界,香蕉鱼是重返儿时天真的隐喻。这两种看法构成张力。这是主人公在小说中第一次改变。主人公乘电梯:小说家制造了主人公和电梯女人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主人公怀疑女人看他的脚。至于小说家安排看脚这个意象的用意,联想到主人公曾两次亲吻女孩的脚,脚对主人公心理的作用,这个见仁见智。但是在这一幕中,小说家安排主人公怀疑过后,让女人走掉,也就是主人公被遗弃了,而且显然走掉的女人也没有试图去理解主人公。这是人物在小说中的第二次转变。第三幕:新的人物性格形成。人物死亡。主人公两次失败之后,他是在一个需要安慰的状态。但是他进屋子之后,看到了妻子。为什么要安排妻子,因为和第一幕对应,说明主人公承受的压力来源。而且需要注意,主人公和妻子一直分床睡,小说家选择隐藏这个信息,故意留在第三幕。为什么不在第一幕就放出来?这个信息第一幕当然可以直接放出来,但不会有丝毫震撼效果。但是到第三幕放出来,主人公刚好收到两次失败,进屋又知道一直和妻子分床睡。再看小说家最后一段,“一张单人床上的女孩”,故意用女孩而不用妻子,这采用的是主人公的视角,这已经完全表明了两者的距离。而且妻子明知丈夫有精神病,还是睡觉,不等丈夫回来。这能看出妻子和丈夫之间的裂缝,也能看出日常。注意我并不认为妻子是故意不关心丈夫,日常的生活会对两人的关系产生损害,时间越久,就越会如此。最后小说家安排的自杀会震撼到读者,因为主人公经历的两个事件不足以导致主人公自杀,所以读者根本不会猜到主人公会选择自杀。但同时自杀又是合理的,因为第一幕用了大量笔墨在交代主人公已经到了崩溃边缘。总结:可以看到,塞林格的这篇小说构思严谨。小说家从日常的、不易察觉的事件中看出了人物的变化。复盘这个故事,这个人物实际上经历两个完全不值一提的事件,自杀了。而小说家的一大任务就是要说明为何这个人物经历了这么小的事件就能够自杀,所以第一幕的铺垫关乎小说的成败。小说采取的结构是,家庭—社会—家庭,人物虽然说是在旅馆自杀,因为他在妻子身边,也可以说他在家庭自杀。第一幕和第三幕都是在展示家庭对他的忽视,第二幕展现的是社会对他的压力。由此,塞林格完成了一幅阐释人物心理崩溃的图景。考察整篇,主人公的前史是参加了二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塞林格选择把这个信息给扣押,打碎,撒在每一幕上等着读者去发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