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别人的催促会使当事人主动期待做的事变成了带有控制性质的被动,自我实现的快感消失,越催越废。如果实在管不住嘴,不妨以“加油”替代。
11-16:在难以前行时,不必因不甘做废物而陷入痛苦,责怪自己无法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改善,反而会增加无力感和焦虑感;允许自己做“短期废物”的本质是学会自我接纳,在理解自身缺点的情况下依然能对完整的自己感到满意。
18-23:用理智抗拒真实的情绪状态,反而会使人站在特别强烈的痛苦情绪前不知所措。
25-30:拒绝把食物当成果腹的工具,对每一份食物保持热情,让吃饭的时间花得更有价值,一顿饭的价值大部分都是在为美味和体验买单。
32-37:人们习惯于把无聊当作失去人生的威胁,但人生的意义不应限定在“充分利用每一秒”,不必在无所事事中感到焦虑。
39-44:“间歇性失忆”往往是因为人的注意力资源有限,那些不那么重要的事会被遗忘掉,保证你专注于重要的事情;或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把不喜欢又难以拒绝的事过滤掉。
46-51:借由善解人意的表达,却带有胁迫性意味要求对方帮助的“消极礼貌”需要被坚定拒绝。
53-58:当外界标准与内心标准发生冲突时,坚定选择自己想要的,是非常勇敢的事。
64-69:“我相信你能成功”这样的鼓励话语隐含了一份期望,给失败者施加了更大压力,以及无助和失败不被接纳的感受,“失败了我也爱你”是对他们而言更有意义的陪伴。
71-76:人们总想“像别人一样成功”,但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特点,本就不应走向同一个目的地。道德标准、社会责任、自我控制、创造能力、政治理想、幽默感、同情心……都是人可以追求的宝贵品质。
78-83:警惕通过展示痛苦和脆弱引发愧疚的情感勒索,分辨清楚是不是自己的错,不让别人的要求变成自己应尽的义务,生活变成无限循环的愧疚和赎罪。有些痛苦需要对方自己解决,而不是由你全权负责。
90-95:铺天盖地的社交信息引发我们的错失恐惧,生怕错过重要的事、做出错误的决策;错过的事总被认为是最好的,可重要的事其实就在身边。
97-102:在亲密的人的去世跟前感到麻木是正常的,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多数人第一次面对巨大悲伤都不知如何应对,只能压抑;给自己积攒直面失去的勇气的时间,直到有一天感受到疼痛,将内心压抑已久的悲痛倾泻出去,才能慢慢回复感知情绪的能力,完成哀悼,重新启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