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什么叫“抖抖心理学”? 这个“抖抖”有什么特殊含义吗?难道仅仅是因为在抖音小视频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点吗?尽管本书主打轻松诙谐,但在题目上让我绞尽脑汁了。
据作者介绍,自己接触心理学时为了写作,迎合女性读者,安插小说情感线。其实我想告诉作者的是,女性读者对故事中的情感线并没那么着迷,重要的还是故事。好的故事即便没有女性角色出现,也会吸引各个年龄层和不同性别的读者。
说到本书的具体内容,却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比如人体内分泌的让人快乐的物质有简单除暴吃出来的血清素、越放纵越快乐的多巴胺,以及来自运动的快乐内啡肽。所以无论多不开心的事情,吃喝玩乐总能解决。再比如神秘莫测的催眠与心理暗示,不过如果你本身不想被催眠,这个“小魔术”可能对你就没什么用了。还有所谓的九型人格和性格生态学,让读者在与人相处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能更加理性,等等。就像作者说的,贩卖焦虑的不是心理学,心理学不贩卖焦虑。我们能从作者的每篇小文章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心理上的安慰,非常适合读者在悲伤沮丧茫然无措之时来舒缓压力。
同样,作者为自己写作赋能又自发学习心理学的故事也给读者带来鼓舞。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魅力,走进去就是一个新的世界,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但可能是这本书过于轻松,也可能是我能力有限,作者似乎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确实有种“散装心理学”的感觉。最终就像吃了一顿快餐,产生了来自血清素的立马收获的简单快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