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我的表象一样,就是不知道内核一样不一样,所以只能从我的角度分析他。
在出事之前我从没想着要看他的书,一是评分不高,二是之前瞄过一眼他的其他书,都是没头没尾的故事,我总觉得他讲的故事都太个人,总想把自己剖析给别人看,但是又不想讲得太明白。而且我也不是特别想了解他,只是单纯想看他搞笑。
出事之后,他不能搞笑了,所以我来了解他了,想从书中窥得他的一点皮毛,意淫他会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场风波。如果他在书里写的是真实的心境,那他对这场风波就早有预见,相比于个人的命运,他应该更关心公司那拨人的命运。
他很清楚自己的问题,总是在寻找,总是在问询,说他跟我的表象一样,就是因为我也有这毛病,以我对心理学一点皮毛的了解,这种人从小缺乏关注,没有被肯定过,所以一直没有归属感,不知道自己是谁,怎么定义自己,就好像一直在空中飘着,没有脚踏实地的感觉,所以一直在寻找,可是无论他再怎么寻找,再怎么思考,他也不会从他在意的人哪里得到期望的肯定,因为归根结底问题不在他自己,无论他变成什么样,不在乎的人就是不在乎。
虽然人长大了,但是从小养成的思考逻辑是一直在的,尤其是这种没有答案的哲学命题的思考,时间久了甚至形成强迫性思考,因为在哪里都没有归属感,所以开始质疑一切,怀疑一切,什么都没有意义,什么都是空虚。在这种认知里待久了,怀疑一切就成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所谓的舒适圈,以前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很震惊,痛苦怎么会是舒适圈,后来明白了,所谓舒适圈就是你熟悉的圈子,在这个圈子内,无论再怎么痛苦,你知道也就这样了,虽然痛苦,但是也只是痛苦,甚至是你熟悉的痛苦,但是在这个圈子之外的东西,即使是会让你快乐的东西,你也会觉得忐忑,未知是一切恐惧的来源,包括未知的快乐,你会觉得是不是一种末日前的狂欢。
他的朋友也都是在这个圈子里打转的人,即使偶尔有人给他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也只是暂时让理性占了上风,很快他质疑一切的天性会再次把他拽入旧的思维怪圈。从根本上讲,世上的一切本来也就是虚空,都是经不起质疑的,所以他的质疑也不会得到任何结果。我相信心理学上的只有人跟人之间的链接,才会让你真正感觉到存在,让思维停滞。比如跟爱的人接吻的时候。感觉他需要读一下心理学和灵修方面的书,会让他知道他所谓的思考,也是虚空的,也是假的。
关于结婚为什么会让他感受到如此大的束缚,虽然我还没有结婚,但目前为止我对婚姻的排斥也在于觉得它太束缚了。虽然我一直不明白,谈恋爱跟结婚,除了跟彼此家人扯上关系外,还有什么区别,而且现在也很少跟家人住一起。我唯一想到的就是它太确定了,我们都很排斥这种确定感,因为不是我们熟悉的,我们熟悉的是一切都不确定,一切都没有意义,习惯慌乱,习惯虚无。但是婚姻给了一种现实感,好像结了婚才是真正加入了这个现实世界,而这种在现实世界的存在感只是通过一种形式实现的,而不是真正的链接,跟另一个人绑定了一种关系,即使这个人是我自愿共度一生的,但是加了一层婚姻关系,消解了一些这种自愿,多了一层禁锢。
很羡慕他跟他朋友的对话,他的朋友都很了解他,但不了解心理学,他自己也说他爱问题胜过答案,如果了解心理学,了解所谓的舒适圈概念与强迫性思维,就知道这就是他的问题所在,他并不想要答案,因为一直质疑一直不得安宁才是他塑造的自己。摘自《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没人拿到圣杯,但你若了解基本冲突,就知道没人真正想要,追寻圣杯的重点是追寻,而不是圣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实现目标后,并没有想象中快乐,甚至会感到空虚。
看了这本书之后开始理解为什么别人问他关于一些个人的问题他总是打哈哈,在别人问他很严肃的问题的时候,他都要用玩笑消解掉,因为他自己思考了太多了,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思考了太多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自己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有太多的质疑,在这种过度思考中他甚至消解掉了自己,消解掉了这个世界,这种问题太大也太重要了,越是重要,越是没有办法在人前展示一二,就像那个毕业前给他递情书的女孩。
也明白了为什么他越是不解释自己,别人越是想替他解释,像是在《展开说说》那样,他在公众面前把自己表现得太过玩世不恭,又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又不屑于解释自己,所以就显得神秘,就像他说的冰山理论,他越不解释自己,别人就越好奇,就只能自己将他合理化。
看了这本书之后立马去看了脱口秀手册,倒不是对说脱口秀感兴趣,而是想知道,内心这么多矛盾的人,是怎么写出实用性这么强的书的呢。
如果看了脱口秀手册,就能知道他在那本书里是多么理性和确定,脱口秀手册甚至解答了很多他在候场里提出的问题,比如别人提问的关于不确定的问题,他甚至很洒脱地表示只能接受这种不确定。跟在候场里完全不是一种人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