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认真审视自己身上对于女性个体存在的拧巴情绪。虽然这本90年代美国的书主要探讨了当时美国的主流言情小说,但在我看来,少女漫画,言情偶像剧,迪士尼公主动画电影等都是一样的底层逻辑。
这本书首先探讨了当时的社会和物质环境,以图得到浪漫小说流行的背景,这种生产力发展是文字大流行的基础。有趣的是从女性群体层面,过去了几十年和女性主义运动,当时女性受到的性别教育和现在还是一样的,甚至在亚洲更慎。作者认为后天的教育才是性别形成的关键因素,女性被规训以致她们将成为妻子和母亲当成自己生命的唯一追求。成为母亲是有DNA传递的生理任务的基因解释,但逆来顺受的妻子则是完全被男性创造出来的。在父权制社会下,流行的言情小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这本书提到了浪漫小说的补偿意义,它间接满足了我对于情绪需求。在小说中,女主的个体性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她举手投足都会得到所有人的关注。在我沉迷小说的时候,这与我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关。虽然我足够幸运在学校的环境中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但在重男轻女家庭中,我是不被欢迎的第三个女儿,也就成为了一直被迫失声的个体。在阅读言情小说的过程中,我拥有了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不受任何打扰的独立时间。我将自己投射成女主,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一个人没有任何要求的宠爱。并且,它也确实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激发我对未来生活更多可能的幻想。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像阿衡这种坚韧、聪慧、独立的女主角色影响了我很多。
然而,这些“成功”的言情小说会让我阅读愉悦,但也会让我感到无聊。这些独立的女性符号表征着不成熟女性心理,尽管显示和男性平等,但最终都是天真和青涩。而且,一旦我开始思考小说背后的逻辑,就会无奈地幻想破灭。
在阅读言情小说的过程中,我会感到拧巴。因为一本尊重历史的言情小说注定不会满足女性的心理潜意识。因为本身男权的历史就是在压迫女性的历史。我沉迷言情小说的自己会一直觉得哪里不对,一面上瘾一面嫌弃。直到阅读这本书,我才明白困惑的原因。虽然浪漫小说是源自女性极力争取自我的个体化实现,但它的作者也是由强调女性独立养儿育女的父权制家庭培养出来的。它将女性本身属于人类生理上的各种情感需求(爱情,亲情,友情等)归结为单一的爱情,因为这是父权制婚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