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的附录中表示,他早年自己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旨在改善中国人的生活。除了专业严谨的治学精神之外,那一代学者还有着博大的济世情怀。在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阐述了许多观点,解释了日常中容易被忽略的行为的来由,让我们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连结。费孝通先生在论述“乡土性”时指出,它包含三个特点:一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二是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三是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然而,“乡下人离不开泥土”不仅是乡村人的乡土性,也是国人深深刻在基因中的土地依恋。对土地的依恋和感恩早已成为我们下意识的心理运动。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但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所排斥,因此,夫妇之间讲究效率,而男主外女主内则成为绝大部分家庭的传统生存状态。虽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大,人们离开家乡打工已成为常态,但中国的家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事业组织,仍然讲究效率,只是夫妇之间更加注重情感上的相互支持和生活上的共同承担,这也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一种演变。费孝通先生指出,若乡土社会能够从“欲望”过渡到“需要”就等于万金了现代的大门。乡土社会是依靠经验而不必计划的,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人们渐渐发现欲望不是最终的动机,而是为了满足生存条件所创造的动机,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的“需要”,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谋而合。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因为其中的许多概念需要细心琢磨和理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