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由马可·奥勒以自己思考沉淀下的文章构成的,包括七个章节。阅读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章节划分,直白一点说,我完全没有看懂他想表达什么,所以读完以后写这篇读后感使我非常头疼。我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何来从这本书获得感悟呢。
不如就真实的记录一下阅读这本书的心里过程吧。很有意思的是,本书开篇是马克奥勒对周围人的德性的赞美。如果他周围的人真如书中所写,那真是一个被真善美环绕的生存环境。他赞美父母传给他的美德,赞美臣子教给他品格塑造,赞美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和善与通达。当然,他也看到了人的不足,告诫自己不为琐事奔波,不迷信惑众谣言。读这一段时,我的内心有两个小人在吵架,一个忍不住发笑,认为这就像是“拍马屁”,都写成了哲学;还有一个小人则站出来指责另一个小人的肤浅,只会给作者贴标签,并坚持认为作者内心纯净才能发现美好。
然后,有一缕思绪趁两个小人吵架时游离到叔本华的句子里,像弹幕一样反复滚动着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不由得产生了一股悲伤的情绪——我无法脱离现实打造我自己,我对自我的塑造,全是建立在我看到的,听到的,经历到的事情上。一种宿命感油然而生,无法脱离现实世界思考的人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马克奥勒的沉思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很显然,他的沉思从周围人开始,到周围人结束。带着如此矛盾和难过的感觉,我阅读完第二章、第三章。这个时候,我好想有点麻木了。因为现在提起笔来,我已经记不起阅读这两章时候有什么情绪。只记得中途有几次想要放弃,不再继续往下读了。大概是觉得无聊了吧,书里的内容只过了眼睛,没过脑子。偶尔有一两句话,刺激到我的神经,让我产生了些许共鸣,促使我在这些句子下面做了标记。比如“不要被迫劳动,也不要因为别人可怜或赞扬而去劳动。”“洞察一下你自己的支配能力吧,对你自己的支配能力来说,你可以使其合理;而对宇宙的支配能力而言,你可以记住你是其中的一部分;对你身边之人的支配能力,你可以考察一下他究竟是有意还是无心的行动。”“不要把这些事情看做是对你有利的事情:那些足以让你违背诺言、丧失自尊、陷入憎恨、猜疑、诅咒、伪善以及需要通过掩饰来满足的欲望等之类的东西。”
到这里,我大概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一定有一瞬间,我的意识回到了王阳明的思想里,不自觉的对比起东西方思想的交织,感叹千年以前,竟然在不同方位的两位思想者,共同发现了哲学的奥秘。
第四、五章的标题非常吸引我,我想终于触及到哲学的中心问题了。第四章标题的关键词,天地规律,让我联想到老子和庄子。有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的古罗马和我们,都诞生了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沉思录里如此所言:“对于符合自然本性的一言一行,都作出是否适合你自身的判断;切莫因为别人的关系或别人言语上的谴责而偏离了你的原来的正道。”“依天性而行,无人能挡;凡降临于你之事,必依循宇宙之理。人们喜欢去讨好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通过什么样的行为?时间将会湮没一切,转眼间,世事皆已成往事。”
读到这,我当时产生了一种要好好读一读国学的想法。马克奥勒通过接地气的语言逻辑,把大道至简的哲学思考充实了,他发现了属于他的道。我的脑海不自觉投射了悉达多的选择,要去寻找自己的法义,寻找自己的路。
最后,马克奥勒的沉思又回归到周围的人。而与一开始赞颂或批判的周围人不同,这一次的沉思,是回归到普罗大众,回归到更普遍的“人群”中。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要为人类进步做有意义的事。他说“你要学会沉思,不但要洞察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变规律,而且要保持对这一变化规律的关注,从哲学的高度来修行你自己。”“你最终会洞察到在你心中,还有一种更好更神圣的东西,要优越于那些看似能引起各种效果的事物,似乎在以无形的丝线牵引着你。”
“首先,凡事三思而后行,切莫漫无目标。其次,使你的行为只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很神奇,一开始觉得教化的句子,看到最后竟然真的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好像如王阳明所说的,心就是一面镜子,在尘世间蒙了一层土,要不断擦拭,保持其明亮。我想,阅读哲学大概就像是一个擦拭心灵的过程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