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信出版编辑寄来这本书,我在通识课上一口气看完了它。第一眼看到塑封上那句话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如果无所事事让你感到快乐,那就不算是虚度人生。”我怀疑小说讲的是积极心理学的故事,期待能从中学到“躺平摆烂”的理论武器,毕竟在大环境下“消极避世”总是不被看好的。然而,结果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很大篇幅都在讲主人公的“摆烂日常”,年纪轻轻(25岁)就过上了我理想中的躺平生活:不工作、不社交、不消费,每天睡十六个小时,懒到手心长毛、全身发臭,宁愿把尿撒在瓶子里也懒得去厕所……仅靠领取失业救济金安然度过每一天。唯一的实习经历是在剧院端茶倒水,最后无法忍受上司的压榨愤然离去。在他眼里,懒惰带来的迟钝是保护人免遭一切侵害的好东西,无聊甚至都比夜色更让人感到惬意美好。“你是不是讨厌我”当合租室友委婉问道,他不屑地说:“别往心里去,我只是不怎么喜欢人类。”在奶奶的葬礼上,大家称呼他为那个,“让奶奶操碎心的人”,只因此前在给奶奶的信件中,编造自己四处负伤的惊险经历。书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幽默情节,翻译也很接地气,无数次令人捧腹大笑,给了我一种他在“享受躺平”的美好幻觉。然而,“惬意期一过,自由似乎变得有了重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无人可以倾诉烦恼,只能在孤独自闭中沉沦”,在经历了近八个月的自我隔绝后,主人公逐渐从最初的享受、自洽,变得痛苦不堪,仿佛只有投身工作、融入社会才能拯救自己。看到这里我竟产生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这样一个从小情绪低沉平稳、毫无物欲、不善社交、与亲人关系破裂、不在意他人评价、对一切都毫无吊谓、正在“非物质化”的人,似乎永远不会受到规训,似乎永远躺平才是他的最终归宿,人生意义、存在价值对他而言,都是在搞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对现代生活彻底宣战后不久,就缴械投降了,并坚信“工作比任何时候都像救命稻草”。转变发生在奶奶的葬礼上,但动机实在俗套:意识到该为自己的行为负点责任。所以无数过往都在证明,没有人会真正想彻底、永远、无所顾虑地躺平摆烂,抛开生存考量,即便在社会保障如此完善,思潮如此前卫的法国(没有吹捧之意),也不容许有不劳而获者的存在。而更大的阻碍则是来自自己:享受独处与宁静的前提是必须要找到他者的替代品,但与他人交流碰撞,是我们通往幸福之路的必要条件,试问除了工作、除了融入集体,除了成为体制的一部分,我们还有别的途径,实现自己的价值吗。这样说来躺平摆烂便有了谓之“逃避”的合理理由,真绝望啊!某种程度上,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困境便来自于此。此书也是作者经历与价值观的表征,讽刺的是书中的主人公决定回归社会后,即获得了月度销量冠军,现实中的作者一辆车也没卖出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