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镇的生活是一道道细碎的裂口,女人拼命止血,而男人们在撒盐。
盐镇,可以只是一个非虚构小说里的地方,是作者取的名字,也可以是千千万万真实地方的缩影。读来感受到这个小镇的封闭,对女性的根深蒂固的压榨,无法逃离。也看到女性蕴藏的无尽的力量,但是迸发在痛苦之上。
题材的意义高于文笔。说实话,不太喜欢作者的一些表达,虽然不算差,但有点做作。有的地方夹杂着一些个人的价值观(非女性主义相关)的感觉。写底层,但感觉很多视角并没有完全下放。如果是抽离的观察,有时候又会出现“我”。不过,后记写得挺好的。
个人觉得这类写作故事,不是所有的事实都一定要匹配一个原因或者结果啦。没有必要一定要归因、推论、比喻,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就够了。直接写不知道比“大概”、“莫名”这种用词更冷静。感觉有些叙述逻辑太“公众号”/自媒体了,有的逻辑不通,没有必要。可能是宣传营销得比较好,之前也看了一篇作者的采访觉得不错,所以真正打开阅读有一些失望。
当然,题材很有意义。尽管文笔在我这不够理想,但二十万字的记录也值得一读。像是一种人间观察,更是普通、小镇/农村、底层女性苦难的纪实。
虽然也许一年不能够真正了解这个地方,但作者至少花了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当地这个小社会,了解当地女性,做了这件写作的事情,比很多高高在上批评这本书却又批评不到点上的男性是好多了。并不完全觉得写得好,但在看评论的过程中也被一些恶评搞得逆反。这本书高分可能也有一定的原因,是很多人和我一样逆反……
也看了一些评论,好像有些人看到女性作者、底层女性故事、女性发声等关键词就应激,莫名其妙。既然都说了是写女性的故事,就不要在那里说男性失声了。也不要扯历史上女性失声,但这本书男性失声这两点都是对的这种鬼话。作者也没有说要代表谁,这只是一本非虚构文学。如果觉得你失声了,你可以自己去田野去写书为你想代表的人发声。
很多评论说这本书打破川渝地区男人“耙耳朵”的“刻板”印象,没错。哪怕这些评论的点看起来千篇一律,但耙耳朵的营销不也是千篇一律吗?那些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社交平台帖子甚至粉圈同人的叙事,不管只是为了流量还是男的别有用心,还是只是图一个乐子,至少都造成了这种印象。那反过来,通过这本书,很多人去说这件事情并不是真的,说的人多了也就自然知道的人也多了,也不失为一个方式。
支持有更多书写女性、看见底层女性的作品出现,但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声音中可以出现更多高质量的文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