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主观判断存在成见:我们倾向于相信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研究结果,而且收集观察样本的方式也不充分。此外,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低估事件中的偶然性。回顾过去时,后见之明会让我们产生虚假的确定感,因此变得过于自信。我们还会忽略显而易见的现实,忽视自己忽略这些现实的事实。为了避免思考上的懒惰,我们需要成为"勤快人",并且持怀疑态度,不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观察人的性格特征顺序是随机的,但顺序很重要,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尚未掌握对某个判断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份证据,而总是认为眼见即为事实。此外,我们的联想系统倾向于选择已被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怀疑和歧义。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这解释了不同的风险表达方式所造成的效应差异。系统1非常擅长一种思维模式——自动且毫不费力地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系统1不善于质疑,它抑制了不明确的信息,不由自主地将信息处理得尽可能连贯。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人们很容易在根本没有模式的情况下创建模式。可得性启发法会导致系统性错误。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限,要么完全忽视,要么过于重视。关于贝叶斯定理,基础比率很重要,即便是在手头的案例已有证据的情况下依然如此;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会被夸大。人们不愿从普遍现象中推导出特殊性,这与他们愿意从特殊现象中归纳出普遍性如出一辙。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自信是一种感觉,它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那些了解更多的人作出的预测强不了多少。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以及长期训练可以培养出直觉。"事前验尸"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缺陷。理论诱导的盲区即一旦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人们的偏好受参照点的影响。根据前景理论可知,通过描述性文字作选择会产生可能性效应——低概率结果的可能性被过高权衡。我们的大脑很难达到逻辑一致性的理想状态,因为我们易受眼见即为事实原则的影响,不愿动脑筋。不达到逻辑一致是因为我们的偏好有时会偏向于现状,并且我们的偏好处于理性代理模式。人们对由于不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系统1偏向于获得确定的收益和避免确定的损失。我们需要注意高峰和末端,因为它们比其他时刻更能影响回顾性评级。经验自我是回答“现在疼吗”这种问题的,而记忆自我则是回答“总体如何”这种问题的。判断某人是否理性的标准是看他们是否一致。罕见事件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过度重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