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内容范围到详略编排很明显都是围绕着“教材”的目标进行的,所以在看之前一定要调节预期,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调整阅读策略。
交互设计的四阶段及其迭代(本书P35)
根据上面的流程图,本书章节的大概分布如下(和书中的图示略有区别):
如果阅读时没有留意流程图而是直接进入图书章节的话,会遇到不小的理解障碍。尤其是第三章介绍人机交互技术会让人觉得很突兀,毕竟第四章才开始介绍用户行为等更本质和更基础的内容。
我的观点是倾向于第三章先讲用户行为和概念模型,再介绍寻找体验创新的机会和相应的技术。但这确实会导致前三四章都是纯理论的内容,在教学环境下可能容易劝退学生。
交互设计领域很少有具有行业共识的理论,所以我们会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断接触到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而这本书里引用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学术”味是够的。但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在设计理论上能起到的作用更多是介绍不同的概念模型,理解和运用的工作需要读者本人进行。也就是说它并不能像实用工具书一样提供可遵循的方法。
在过去的研究基础上,本书提出了BCE(代价、回报和期望)模型。简单来说,体验和个体实际感受到的投入回报率C/B成反比,与预期的投入回报率E(C/B)成正比。这个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一些体验,并从BCE的几个角度切入进行调整。
在理论方面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前者包括用户能力、心流状态等更具体的描述和应对策略,后者提供了很多评估用户行为的模型,这些都是工作过程中很难明确接触到的。
教科书的出发点对这本书更大的影响在于这部分内容。例如很多案例是实验室内的产物、每章末尾都有思考和练习的作业、部分章节有具体的实操讲解(Arduino、SPSS等)。
放在教学语境下这些内容都很有帮助,可以引发思考、促进讨论、启发入门和带来实践机会。但对已经工作的人来说,这里更多是干扰。就像前面所说,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阅读策略。
对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确实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案例部分基本没有实操价值,理论部分又太基础,很难对实际工作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但在我看来,这些理论是值得回顾的。即使不能指导我们做具体设计,也可以提供一些评估框架。就好像第二章里从BCE推导的提升体验的策略,以及第五章里的FBM模型可以从动机、能力和激励三个方面去提升行为可能性。这些理论能让我们在设计时更有规可循,而不是只能依靠灵光一现或者参考竞品。
总的来说,这本书作为教材是很不错的,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的环境下综合学习理论和进行实践。对已经工作的人来说,更多有帮助的反而是理论部分,不过对理解和运用的要求会有比较高的门槛。
P.S.书里在介绍MVC框架时,把Controller解释为控件,这个让我在看的过程中一直觉得很难受。在开发里Controller是控制器,作用和按钮这种控件差异特别大,更不用说控件在英文里是Control而不是Controller。虽说后续结果仍然能说得通,但是作为推导过程的一环还是很影响对前后关系的理解,更不用说还有传达错误信息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