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的一篇是BlindandDumbCriticism,即“盲目而无知的批评”,它讽刺的是某些评论家拒绝哲学层面的思考,固执地按照常识观察文学作品。七十年后的今天,千里之外的中国,文章依旧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理性,或曰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总是受欢迎的,它常常被贬斥为酸腐文人的无病呻吟。当然,无知者批判有知者总是难的,因为批判,作为一种知识活动,自动地偏心于有知一方。如此一来,批判如何展开成了一个问题。
第一类托辞是实用主义。他们认为,哲学的存在一定是为了点什么,例如为了“治病”,要是谁没病,又研究哲学,那就是无病呻吟;同样是“不知所云”和“高谈阔论”,他们爱成功学,而鄙视哲学经典,因为前者提供了一种实用价值的预期,尽管预期常常落空;他们爱名人名言,唯美短句,而拒斥文本和语境,因为前者的实用价值甚于后者--它可以用来装点自己。他们对理性的反思常常报以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只是听着,但拒绝倾听,听完来一句“sowhat?又如何呢?能当饭吃吗?”,并配以经典的耸肩emoji。
第二类托辞是常识(commonsense)和感觉(feeling)。当然,更日常化的用语是感性思维,或者MBTI里的xxFx。罗兰巴特[1]使用使用了蒙昧主义者(obscurantist)来描述这种思维方式。古老的蒙昧主义神话中,任何未经常识和感觉控制的形而上学都是邪恶的。这样一来,所有理性都附带潜在危险,而所有信奉智识的知识分子都成了恐怖分子。由于日常用语中感性和理性的二分和对立,声明自己的性格特点属于“感性”一派的,似乎就能理所当然地对秉持“理性”的异教徒加以十字军东征般的讨伐。他们可以宣称,他不懂任何哲学,并自绝于理性反思的世界之外,将盲目和无知,披着常识和感性的外衣,提升到认知宇宙规律方式的高度。
第三类是相对主义。无论你说什么,他们嘴里都来来回回念叨着:屁股,脑袋,一千人,哈姆雷特。他们认为立场先于思辨,个体经验先于普遍理性。也许还会化用外交部名言:观点不是可口可乐,在每个人那里都一个味。你胆敢挑战,就要被扣上一系列政治不正确的大帽子:爹味,说教,喜欢教人做事。基于这种观点,他们不相信交流和沟通的力量。他们不相信自己能从沟通中汲取知识,进而,他们乐于封闭自己的认知,将其视作一种必然,任何一种观点的阐发---只要与她们内心深处的有所不同---都会被看做一种入侵,对他们有序,一致,稳定的认知和世界观构成的奇观的入侵;同时,他们不相信沟通能让别人理解自己,所以,他们热爱在面对抽象思辨话题时沉默,并为想象性地赋予这种沉默以神秘感的光环,他们渴望知己,不需言说,生来就有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却常常以失望告终。
[1]罗兰巴特神话学BlindandDumbCriticism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