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辨者
读名家学说,特别能瞥见西方哲学的影子,甚至会发现,相隔几千公里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不同人种的人们,他们的思考竟然如此相近。
名家惠施代表人物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命题,而早于他大约100年的意大利哲学家芝诺也曾提出“阿喀琉斯悖论”,善跑的英雄阿喀琉斯永远也不可能追上先于他出发的乌龟。在惠施的论题里是时间的无穷大以及物质的无穷小的逻辑,芝诺的论题中是追逐者必须先到达被追逐者的出发点的逻辑。
惠施的另一个观点:“飞鸟之影,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飞鸟之影,未尝动也”与芝诺的“飞矢不动”的论点更为接近,他们从运动和时间点的逻辑上提出与我们日常经验之间的悖论。
名家还有更多的命题,如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弱于德,强于物其涂矣”,如公孙龙“离坚白”“白马非马”等等。
仿佛是在同一个时代,东西方的智者对生命的思考抵达同一个驿站,这种思考看起来荒诞不经,与我们对外部事物的认知不同,但是仔细琢磨后,却又觉得不无道理,只是这些思考,脱离了日常生活,在时间、空间、物质、精神、存在等等因素中,有颇具合理性。甚至这些思考对人类社会的改造能力不低于政治、人文、伦理、道德的力量。
西方哲学沿着芝诺的思考方向,渐渐发展出哲学的逻辑思考方向,进而有了近代哲学的庞大体系。
而名家的学说,在先秦时代曾经为当时的显学,“辨者”声名远扬,名家用理智观察世界,他们的每一个命题都出于对世界进行的逻辑性的思考,这种思考跳出人类的局限性,发展到一种新的高度,但是这种思考仅有命题,却没有来得及发展出实践性,因为难以被世俗接受,渐渐势弱。汉代开始儒家学派逐渐成为主流,关于“伦理道德”的思考成为后来学者的思考方向,儒墨道法四家在不同的道路上跋涉,而名家,几乎消失在中国文化的河流中。
后世评价名家“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名家甚至连一本著作都没有留下,今天的人们想要了解名家,只能从庄子的著作中寻找其踪迹。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