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朋友的现实问题又重新激发了我要去寻找些外部心理学理论和经验的动力。
匆匆翻完了发展心理学的上册,想起高考时候的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槛》。现在从当父母的角度反思,其实顺风顺水或心大一点的童年和青少年也许反而感受不到什么槛,无非是路面有点小凹凸,真能写出非常精彩的文章反而说明小朋友命运多舛或者过度敏感吧。
从成为一个正常的胚胎,呱呱坠地到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和家庭,克服各种病毒侵袭建立起强大的抵抗力而没有产生不利的后遗症,没有遇上校园和社会的暴力和骚扰事件,顺利度过青春期没有抑郁,经受住抽烟酗酒毒品的诱惑,能从一些意外和变故之中复原。
这些确实都是要过的槛,但都不是小朋友以自己的心智和能力可以独立应对的,需要大家庭和社会环境都给予很多的保护和支持。换句话说,这些考验对小朋友有影响,但也许对家人来说,需要信任和寄希望于希望孩子的复原力,也要依赖靠谱的医生、老师、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更多了一层自己无法直接施加控制的焦虑。
守住了那些发展中的健康下限,到青少年时期,通常孩子们的区别可能也只是成绩的优劣,有没有得过奖,有没有几个体育和艺术特长,但之后随着自我三观的形成,分化就开始逐步明显了,但其实算不算跨过槛也更难界定了,更多是能不能自洽,跨过自己心理的槛。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起工作的状态,尤其明显的是在国内工作和在海外工作的朋友的状态,可能也侧面解释了为何很多海外大公司到中国市场多年后,要么实行激烈的本土化转变,要么水土不服撤出。一种是工具人的存在感,把员工像电池那样用完即扔,在不进则退的压力下,对晋升和title的普遍渴望和崇拜,效率至上的文化下几乎丧失边界感,极度缺乏财富和心理的安全感;但也有人抓住和适应了这种环境,享受这种野心和光环。另一种是普遍尊重和认同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找到一个自我舒适的平衡区,降低物欲,对自己和对他人都不再一心追求向上爬升;但也有人觉得难以忍受不能融入主流社会的寂寞,唯恐错过了世界另一头的发展机遇。
年幼时候的自我效能是从各种测试、和同伴的竞合、老师和家长的反馈中形成的,因为年幼的孩子默认老师和家长给与的参照是正确的。但成人自我效能感的调节,可能更需要自己选择和相信。见过PUA,就知道领导和组织的评价不一定是可信的,客户的需求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上一辈的标准有很多也已脱离时代了,大众网民也很多是无脑的,那这个标准是参照市场化的人才市场么?还是交给自媒体的流量统计?终究生命的过程充满了太多偶然,最后还是要回归成一个我愿意相信的标尺,接受各种无法达成的遗憾。
不过,外界的评判终究还是必要的。有时候觉得彩虹屁是个好东西,就像宝宝每次努力尝试学步或者搭积木时,我都会疯狂表扬和拍手那样,如果我觉得受益于一个人的分享,还是希望能够明确地告诉TA这是有价值的,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外部反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