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久久不能平复,趁热记录如下:
这是一本奇书,专讲读书,又跨学科的汇集古今中外经典书名。你似乎猜到了全书内容:一位读书达人的经验之谈?类似于《如何阅读一本书》?不是的。
说一说我浅薄的阅读史,解释一下我的久久不能平复。我对书没有清晰的认知,直到毕业后,才知道书最基本的分为虚构和非虚构。认为读书就是通读,好书就是名著,名著就是百度关键词搜到各类文学作品,而传记就是当红演艺界名人写的自传(前几年很多主持人都在出书,封面是个人艺术照的那种)。
在求学阶段,我曾听过俞敏洪老师的演讲视频,他说大学四年要读500本书,我把这个数字牢记于心,可我那浅薄的阅读功底明显是完不成的,我无数次出现在书店、图书馆,面对琳琅满目的书架望而却步,想读书却又不会读书,想读好书,却又分不清好书。
毕业之后,开始接触经管类的各种“畅销机场书”,逐渐对图书质量有了点感触,理解了什么是薯片化畅销书,有意识的参考书评,搜索作者。
上班族总是时间有限,读书仅限于通勤和睡前。恰逢移动互联网繁荣昌盛,各大电子书、知识付费平台热潮,读书又变成听书、看压缩后的书评,收藏无数“干货”。
年终总结,会一览电子数据记录,并洋洋得意的写下:今年读书XX本。数字不少,却总是空虚,那些压缩的干活和听到的书评,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样,被时间一扫而过。
我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由电子书转为纸质书,我体会到,电子书在屏幕上的一维翻阅很难呈现高维知识,即使再强的搜索也比不上我手指的翻阅,再好的标注工具,也比不上读书笔记的输出。
期间还养成了摸厚度、看扉页、扫目录的习惯,不再追求今年读了多少本,开始写读书笔记,如果一年能深刻领悟并加以实践,哪怕仅是一两本就也很有效益,相对于上学时“读而不得”的感受,我觉得我快要上道了。
而这一点点的上道,需要前后经历近十年的光景,一个初入图书馆的稚嫩少年现已转战职场多年,读书从天职,转为睡前小会翻阅。
读书在成年人之间似乎成了尴尬的无趣话题,远没有房子车子、职场咨询、社会新闻聊的投机。再排除发达的多媒体推荐干扰,才意识到,当你会读书时,已经没有什么读书空间和时间。
大家都是这样吗?别的圈子也是这样吗?本书给了答案。
书中内容过于丰富,无法一一列举,如果你还不了解作者,我更没有能力介绍清楚,这里只能先以粗浅的大白话向新人陈述:
本书先以脑科学的角度讲述人脑这台“机器”在阅读时发生了什么,再讲人类的文本有哪些类型,那么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书籍,用哪些符合人类认知的阅读方式,自然无比通透,会让你一次次的豁然开朗。
最后一篇是各方向的书籍大熔炉,内容会让你再次吃惊,是什么样的人能跨学科跨领域的汇集这些?
一本专门讲读书的书,在内容结构语言表达上也尽显优雅,有文本的优美,也有逻辑上的自洽,读下来不会有大脑认知压力。
只是对于新作者,可能要调整一下阅读顺序:建议先读第五章、第八章、第十一章,这几章偏向于实操,有鲜活的案例,然后再看二三四章,这几章分析了人脑这台机器的规律和文本规律,会有一些新视角新名词,这些“新东西”往往散布在作者的博客、公众号、开设的专属课程之中,比如:反复出现的元反空、内在动机,虽然构不成阅读障碍,在遇到时检索一下或许会有更好的领悟。
以我浅薄的阅读基本功为例,如果从想读书到刚会读书,需要经历十年,那么这本书能极大减少摸索时间,带你跨越学科一览人类智慧,不负年华。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