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的结构让我联想到了《人类群星闪耀时》,但感觉本书格外“飞扬”。作者在致谢中写明,本书的虚构成分是逐篇增加的。
《普鲁士蓝》中穿插了许多事实,让化合物的诞生过程更加惊心。人类历史上许多化合物都是“无心插柳”的,人类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新事物诞生之初无法认识全貌,而人类好像很愿意通过食用、气味、触觉等方式来认识,比如神农尝百草,比如化学课本上介绍各种金属的简介。
在《史瓦西奇点》,我看到了我印象中正常的科学家,他们有正常的兴趣爱好,不是战争疯子;虽然他们在人生的终点,被自己的学术成果困住。
从《心之心》开始,书中的主角很难说是精神正常,我开始迷惑,是这些科学家都多多少少有点疯狂,还是本书的文风导致的呢?从这里开始,爱因斯坦成了常驻嘉宾,主角的物理论文多多少少送去给他“审”,判断是否有价值。
同时也是从《心之心》开始,作者的描写变得彻底放飞,涉及到人类的各种“基本欲望”,如生殖、排泄等,让我一时想不通,是自己的接受范围太局限,还是这些描写不必要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