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没有受过艺术或美术史训练的人,我对艺术圈儿里的那点事儿基本上是看热闹的心态。虽然每当有著名的老大师作品前来巡展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凑个热闹、也读一两本科普书来增进一点对老大师们的了解,但说实话,如果你把达芬奇的作品放我面前,我其实并不知道该看什么。
我记得去英国某个古堡旅游的时候里面就有一张号称是达芬奇的手稿——破破烂烂的黄纸、铅笔素描,很小的一张,非常不起眼地跟一大排油画挤在古堡的走廊里。我看到了它,也仅仅是看过了它,知道它出自达芬奇之手,心情平静、波澜不惊,既没有跟某个画作同频共振的欣喜、也没有对大师的崇敬——说实话,这种像突然被打开了天灵盖一样的共振体验还是看雕塑或者装置艺术的时候更多一点,而老大师们过于陌生和隔阂,哪怕我读过了好几本关于达芬奇画作的介绍和他生平的科普、惊异于他的雄心壮志、拖延症和仿佛穿越者一样的跨学科超时代天才,我也仍旧觉得他是陌生的。
如果说《达芬奇传》把注意力放在了理解何以成为达芬奇,那么这本《与达芬奇同行》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达芬奇画作的过程中如何了解了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己。
举个例子,达芬奇的不少画作都有若干个略有差异的版本——其他老大师作品其实也有这个特点——所以像我这样无知的看客会一头雾水后地发出疑问:到底A国家XX美术馆收藏的这一幅画是真的、还是B国家XX古堡收藏的那一幅画是真的?
答案很有趣,因为并非排他性的,也就是说真相不止一个——首先,除了达芬奇本人、并没有哪个现代人有资格说哪一幅画一定是真的;其次,很可能好几幅画都是真的,因为老大师们大多是以工坊的形式接活儿,也就是说署名达芬奇的画作并不保证100%出自达芬奇本人之手,徒弟们亦有贡献;用本文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理解和接受这个洞察,对缺乏艺术史研究常识的读者来说,就已经是一次巨大的成长。
诚如作者所说,如今的研究者采用多种方式来面对(被广泛认为是)达芬奇的画作,既有学者为了发论文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寻找新的洞察,也有收藏者和艺术品机构从中搅混水;既有传统的艺术史训练出的眼睛从技法、氛围、主观的感受上判断一幅画作是否符合达芬奇style,也有高精尖科技来用光谱上的各种光对画作进行层层扫描和分析。在AI越来越智能的今天,读者会不禁提出这个问题——会不会有那么一天,AI可以比学者更擅长鉴别一幅画作的创作者?
根据作者在本书第八章科学与视觉里的论述,他倾向于给出否定的答案。但想象这种可能仍旧是有趣的,尤其是在ChatGPT已经可以成功让更多人失业的2023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