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点事件关注到了作者,于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看了这本书。 书中内容丰富,但分布比较散。可能是因为这本书是在杂志连载三年后编纂成册的,所以不像一开始就设定好要写的书那样系统化。而我又不是一口气读完的,总觉得受到启发却又有些摸不着头脑。 看完书后,浏览豆瓣高赞书评感到豁然开朗,感觉自己甚至没有什么好写的了...... 不过仍想简单总结一下,也算给这本书的阅读之旅画上一个句号(或省略号)。以下大量内容摘自《原来是厌女症患者》一书。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和厌女症,三者概念由美国学者塞吉维克提出。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不等同于同性恋,指的是男人之间相互认同的欲望,男人是靠其他男人认同才成为男人的(而女人则依赖男人的认同才能成为女人)。因此,男人为了征求其在男人世界的认同感就必须排除非男人,即将女人他者化,客体化并加以蔑视,这便是厌女症的来源。同时为了要维系这种男人集团的同质性,必须排除同性恋,即“像女人的男人”。因为同性恋很有可能让男人成为被插入的一方,即性的客体,从而被女性化。这就是恐同的由来。“因此男人的同性社会性欲望的纽带,是互相认可的性的主体者之间的纽带。这种纽带建立在厌女症的基础上,由同性恋憎恶来维系”。简而言之,男人之间的团结,是通过将没能成为男人的人和女人排除在外并加以歧视而成立的。
在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支配的社会中,女人之间的友情,在“原理”上是不成立的,因为女性不像男性一般处于占有并分配社会资源的位置,若想分一杯羹只能通过依附于男性这一途径。因此,所有的女人,都以男人为依附对象而互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女人的价值被分裂为被男人接受的价值和被女人接受的价值。在男人的世界里,价值标准是一元的,即金钱与权利,拥有两者的人不仅让男人佩服也让女性喜欢。而在女性世界里,受男人喜欢的女人,会成为其他女人的嫉妒的对象,而女人眼中的好女人,不但与男人的眼光有偏差,“甚至隐含着不受男人喜欢的让女人安心的恶意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也渐渐拥有了一席之地。女性的成功除了即被男人选上,也要有作为个人的成功,即事业的成功,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完整的成功女性。
母女之间亦然,母亲对于自己为生育所付出的代价,想让孩子来补偿。如果是儿子,补偿方式简单明确,即,出人头地。但女儿与儿子不一样。女儿要回应母亲的双重期待,既要像儿子,又必须做好女儿。
对于男人来说,并非每个女人都能被加以歧视,比如自己的母亲。蔑视自己的母亲等于蔑视自己,因此便产生了性的双重标准。在此之下,女人的世界便出现了分裂,分为两个集团“圣女”和“荡妇”。圣女是用于生殖的女人,即结婚对象。而荡妇是用于快乐的女人,即娼妇。这两个集团一方歧视另一方。
最后,以我很喜欢的也是标题来由的书中段落结尾,由于我成长于一个厌女症根深蒂固的世界,我无法想象没有厌女症的世界,但意识到很多事情并非宿命只是习惯,总之要变得更好一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