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恒量,亲子间的联系是孩子赖以自我发现和恢复的一切。”——米歇尔·米切尔
简介:有研究显示,中国青少年自伤发生率在30%-50%!本书为自伤青少年的家长和专业人士提供指导,作者米歇尔·米切尔拥有20多年预防及应对青少年自我伤害的经验。
本书适合于青少年父母、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以下分享本书第1章的核心内容笔记。欢迎阅读转发与交流探讨。
第1章笔记:认识自伤
1.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或想法的情况下故意伤害自己。
自伤无论在个体有死亡意图或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都可能产生,而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率比有自杀意图的自伤要高出三倍。
2. 大多数年轻人故意伤害自己是为了应对、表达或控制情绪上的痛苦,有些人则是为了自我惩罚。
3. 自伤的易感人群:
△ 与朋友关系不好;
△ 遭受欺凌和/或网络欺凌;
△ 经历家庭分离或家庭冲突;
△ 承受完美主义或成为成功人士的压力;
△ 有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的性取向;
△ 遭受过虐待,特别是性虐待;
△ 穷或低收入;
△ 学业表现不佳;
△ 家人或朋友染重病;
△ 有糟糕的亲子依恋;
△ 接触过他人的自杀或自伤;
△ 低自尊,尤其是与身体意象有关的低自尊;
△ 有进食障碍;
△ 有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和/或有心理健康不良的家族史。
4. 常见自伤预警信号:
△ 非常了解那些自伤的人是怎么自伤的;
△ 身上有不明伤痕;
△ 总是穿长袖,从来不会脱下来;
△ 披着或穿着宽松的衣服;
△ 戴宽腕带,永远不摘;
△ 有神神秘秘的行为;
△ 发现可以用来割伤人的工具不见了,或是被放在奇怪的地方(如抽屉深处);
△ 长时间独处;
△ 进行身体或社会隔离;
△ 发现血迹;
△ 在其物品中发现尖锐物品;
△ 事故频发;
△ 睡眠和饮食发生变化;
△ 对日常娱乐失去兴趣;
△ 情绪上有变化;
△ 避免漏出胳膊和腿,例如进行体操或游泳训练时;
△ 自己洗衣服;
△ 在学校成绩下滑。
5. 自伤的类型:
△ 割伤:55.9%
△ 过量服药:22%
△ 打自己:11%
△ 其他多种方式:10%。例如:电击、烧灼、从危险高度跳下、突然停药、拔头发、针刺、冷冻、勒颈、窒息、吞食无法消化的物品、高速驾驶、故意的不安全性行为等。
6. 自伤的性别差异:男性倾向于高危行为(例如:打自己、上吊、高处跳下等),女性倾向于自伤(例如:割伤、过量服药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