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无”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聊”、“无趣”、“无解”、”无辜“甚至还有“无耻”……你很难找到一个正面词汇。但是,《无的故事:万物何处来》这本书中所述的“无”,从古埃及、玛雅、古印度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从两块金属板之间的真空能量波(书中第七章“新的真空”里的内容)一直蔓延到浩瀚宇宙中的巨大黑洞,“无”的概念无处不在。
阅读这本书仿佛在太空漫游。合上书窗外已经天黑,无来由地想起庄子那句“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我想,庄子老先生如果活到现在,恐怕是最能够读懂约翰·D·巴罗这本书的吧。
古文明中“0”的诞生过程,是我觉得最最可爱的。我很想知道古埃及人是如何将“莲花”符号定义为1000、将“受惊的人”定义为1000000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数字,试想如果一个画工奇差无比的人生活在当时的古埃及,他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会有多么困难啊~ 相比之下,把“60”纳加里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如今的数字十分接近了。
从1-9的计数,再到“0”(十位、百位、千位等等)概念的出现,无不昭示着人类逐渐进入一种真正的“主人公”状态。
再来说一个我平时就很感兴趣的物理话题。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叫做“以太”的东西。以太居于天空上层,用作者的话说,以太其实就是“充满整个空间的巨大的、不变的海洋”,它无处不在,又无限接近于“无”。它没有质量,可以渗透整个宇宙的空间,同时它也是绝对的参照系,是绝对静止的。以太虽然是一个假设的概念,但它的这些特性都很好地解释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与牛顿经典力学之间的矛盾——直到爱因斯坦出现。爱因斯坦抛弃了以太的概念,重新建立起了一套更完整的物理学体系,基于“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狭义相对论就这样产生了。“无”的概念似乎因为“以太”的被推翻看似短暂消失,但它实际上又出现在宇宙中的其他地方,比如黑洞。
宇宙中的大质量恒星在它们的生命尽头形成了黑洞。拿我们的银河系举例,它的中心就有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它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里,就包含着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倍太阳的质量。巨大的质量产生了极强的引力,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黑洞不断吸积、吞噬各种天体,或是与其它黑洞合并。即使是这种类似于“无底洞”一样的宇宙怪兽,也是我们珍贵“暗能量”的主要来源。暗能量源于黑洞,主成分是“真空能量”。你看,又是真空,无处不在的“无”,无处不在的真空。
“无”的涵义过于广泛,关于这一点这本书已经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庄子的逍遥世界中,“无物无我”是一种超脱万物、凌驾于心的境界。但我想说的是,“无”也没有那么可怕。并不是所有的“无”都可以生有,能够成为系统性知识、能够催生人类文明进步的“无”,还是有自身的机缘、独立思考以及足够的时间沉淀作为基础的。没有什么比“无”更简单,也没有什么比“无”更复杂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