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子气概”一定只属于男性?难道女性就不能拥有“男子气概”吗?这种定义的“男子气概”并不代表人类的素质,因此从意识到反叛,再到认识到女性主义,我一直对国外的相关作品比较关注。然而,我也很好奇国内的女性主义作品,社交媒体上既有北大的全嘻嘻,也有清华的张小年。虽然不确定自己对女性主义处于何种立场,但是国内最高学府的女性主义在视频中的表现让我很困惑,这让我想探讨一下国内的女性主义思潮。最近看了李银河的作品《当我们谈论爱与性》,或许是因为作品形式或甚至是其他各种原因,总之始终没有找到我所期望的相关内容。无论是主张的广度还是深度,感觉都有些缺乏力度。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你好,我们》可以被称作是一本“女性读物”或者“独立女性”的作品,这也是国内有关女性主义的现状。
在阅读作者李小萌的序言时,我得知这本书的最关键信息:女性并不应该仅仅是在现有条件下去适应,而是应该提出重建的概念。这种观点认为,女性和男性都是人,女性的重建出发点不应该是基于男性主导下的规则的适应,而是从人的观点重建。我引用推荐序中的一句话:“重建不是以男性参考系或者对手的存量争夺,而是以超越男人与女人的本来人为蓝图的人格重建”。作者李小萌为当下的现代女性提供了一个为自己,尽情生活的榜样,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女性的独立究竟怎么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呢?社会标准是否符合女性的正常标准?这些都是作者尝试打破和重构的观点。
谈到生活中的钱,很多人会回避这个话题,然而作者认为,不谈钱就是自欺欺人。在面对必须谈钱的无奈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付出与回报,并让自己的善良有所尺度,避免被天性赋予的“母性”所绑架。相应地,真正的独立也不是孤立,而是具备品格上的独立。我们需要承担自己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
即使是作者,也会有忽略默认规则的时候。例如,在女性的老师被男性老师所代替时,作者不自觉地认为男性老师不够细心。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微小,甚至可以说是边边角角的事情,但对于未被社会驯化的孩子来说,这种默认规则却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