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总有一些先锋人物,冲在生活方式的最前沿、替我们这些普通人尝试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比如当年嬉皮士年代大大小小的公社(以及搞开放式婚姻的““砂岩俱乐部”)。
比如以色列大大小小的基布兹。
比如《兩個女人住一起》里韩国那对闺蜜都不结婚一起买房一起住的新式“同居”模式。
比如《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里鹿野靖明以自己招募和运行的志愿者团队来应对自己罹患肌肉萎缩症后日常生活需要的挑战。
也比如这本《无钱幸福》里的海德玛丽·施韦尔默——她退了出租屋、退了医保,开始以工换宿、以工换食、不花一分钱而依靠物品和服务交换以及别人处理的闲置品维持生活,并且开始尝试着运营这样一个技能交换的社群。
从某种角度说,她的生活方式既像是一个不依靠社会福利体系的无家可归者,又像一个先锋行为艺术家。
她的这本自传,读来既像一个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在喃喃自语(也就是说会有一些神神叨叨、灵性方面的表达),又像一个诚恳的社群运营者在记录和回顾自己的经验教训。
作为一个飞面神教教徒,我很烦灵性这类神神叨叨的东西。但是这个作者却让我愿意读下去——主要是因为她非常诚恳。
她没有像很多急着宣扬自己的神迹、把自己造成超凡脱俗的神或者网红然后大捞一笔的江湖骗子那样忙于塑造自我形象和进行自我形象管理,而是很真诚地在记录和分析她的挫败、她运营(这样一个一听就能想到会出现一大堆问题的)技能交换社群时碰到的问题,并且非常诚恳地记录了她的左右摇摆、她不断浮起又沉下去的不确定和后悔、她如何机缘巧合地度过这些困难、并继续着不花钱的生活。
基本上,她做了这么一件事:她用最决绝的方式面对了自己(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最大的恐惧——没有钱——鼓起勇气把自己交给了老天和(怎么想都靠不住的)社群,结果,德国社会没有辜负她,让她成功地在资本世界里漂流、没有在贫困的礁石上撞碎。
当然,德国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她能这么干,应该也有相当的原因是她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没有被“没钱”这个概念打垮的心理健康、以及媒体的大力支持和牵线。
她有点像德国济公,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悟了。
其实,我相信没钱是可以过日子的——所有在农村常住过的人都会有这种半自给自足的体验,因为大部分东西都不需要通过购买获得,而是自己种、自己做、收到礼物和跟别人交换。那会要买东西都需要等到赶集的时候,有钱都不是那么容易花的出去的。
比如当年大热的《小森林》,女主的生活态度就挺农村——想吃菠菜?那就自己种,种出来就有的吃了;想吃年糕?从糯米开始种,种出来自己磨自己做自己蒸自己打。年节上的好吃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多少都会互相交换、有来有往,类似于《请回答1988》的胡同邻里。
这是非常本土的逻辑,一点也不洋派和特殊。也不需要一个德国人来教我们。
但是没钱还能过得下去的前提是你得拥有一个紧密的社群,这个社群可以提供你所需要的资源——而且你也不能老吃白食,所以你得有自己的资源可以跟别人交换;同时这种相互依靠的关系需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和“算了算了”的胸怀,有关键时刻敢于撒泼打架的勇气和技巧,当然要是有几个亲戚掌握着比较重要的资源和力量(不管是壮劳力多还是基层行政)就更可以横着走了。
这么一分析,像我这样的人就会感觉,好像还是卖屁股给资本家、再拿着自己的血汗钱购买服务更容易一点。
毕竟我们一开始想要逃离的,就是人。
所以我特别佩服这个作者的地方其实在于——她是真心热爱人这个比鬼还可怕的玩意儿。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