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戴“帽子”的人——精神疾患口述实录》,里面以口述形式记录生活在社会另一角落的人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物质使用障碍患者)所思所想,讲述了来自28位各类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故事和疾病体验,平静地娓娓道来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这本书由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汪作为院长和施征宇书记两位主编带领团队历时两年编著,旨在带大众走近精神障碍患者,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呼吁全社会着力为精神障碍患者群体“脱帽”,消除歧视和污名,从最大限度上减少公众舆论对患者接受治疗、康复及重返社会的负面影响,营造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
书里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燃希望之花,下篇:品尝酸涩之果。书中的精神疾病患者曾是企业高管、象牙塔里的尖子生、贤惠的妻子……然而,精神疾病的到来,一度“扼杀”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期待。
患者们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表现出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对生命提出的深刻观点,试图摆脱疾病与命运的枷锁,挑战刻板印象,希望被理解和分享他们故事的心愿与渴望。
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复的修饰,28个真实故事五味杂陈,读来令人顿生悲悯之心,也让人对他们的努力萌生敬佩之情。
书里有一则案例《住院十年,我依然在等》。73岁的女主人公从27岁第一次因精神原因住院,至今已三次入院,在医院前后度过10年时间。长期住院期间,她习惯了精神病院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但在口述的尾声,她还期待着在加拿大留学的儿子能接她回家,期待出院以后能教口语课,把音乐融入口语教学中。书中其他人的讲述也是如此,通过这些口述,读者可以发现,他们与所谓的普通人之间,并没有深刻的鸿沟。
书里的每一个案例,都曾是普通人,甚至曾经是学霸。但是,当他们患上精神疾病,就仿佛戴上了一个摘不下来的‘帽子’。这个帽子有时候不仅仅是旁人以‘有色眼镜’观看,甚至包括至亲的家人。
作为精神疾病的承受者,他们承受生命之重,与其抗争,努力回归正常生活,‘了解’二字也许是一生的期望,却很难获得。
《微笑抑郁症:我的脸在微笑但心在地狱》有一位病患得了“微笑抑郁症”,她总是很要强,上班时跟人有说有笑,下班就在家吃药,天天哭。心里苦闷无比,感觉像脚踩在棉花上有劲使不出。她妈妈给了她两耳光,她不理解能力那么强的人怎么会变成一个目光呆滞的精神病患者。然后母女俩一起哭。当医生告诉她需要终生服药时,她自己也很疑惑,自己能微笑为什么会是抑郁症。医生告诉她,她患的是微笑抑郁症,她自己才明白实际自己已经病得很严重,但是会对外界强装坚强。
《我眼中的世界》这个病患似乎有一些残留的精神病性状。比如,她仍然认为自己的父母在她的饭菜里下毒,并且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从她的讲述中会感觉到父亲对她过度关注、过度保护,而母亲又过分挑剔。她和父母有隔阂,倒是每次去医院和很多素不相识的其他病患成了好友。
他们的症状不被家人理解,自己更无法正视,就很难回归正常生活。因此精神病患得到专业诊治和“抱团取暖”很重要,病患彼此之间达到理解、互相支持所形成的小组有增能效果,也是消除污名与壁垒的强有力的工具。
因此,对于原始家庭的影响,并不仅仅依靠心理学书籍就能“自救”,还需要找到可以互相倾诉的互助小组,通过社区救助等方式,使病患正视自己的病情,脱下“帽子”,真正回归社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