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在明代研究学会座谈会上(线上),我有幸见到了吕妙芬老师。在开场时,她高高兴兴地向大家介绍她身后的背景是中研院的紫荆花,开得正盛,欢迎大家来看看。吕妙芬老师的热情让人觉得十分可爱。
其实,鲜为人知的是,吕妙芬教授最开始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又插班考入台湾大学中文系。在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后,她跟随艾尔曼学习,最终转投历史所。吕教授后来担任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所长多年,为行政事务耽搁不少精力,但仍然做出了很漂亮的研究。
她的许多研究都聚焦于明清儒学的讨论范畴之内,本书也不例外。但是,通过对“多元视域”的凸显,即地方、家庭、妇女、宗教等视角与理学的互相观照,本书成功展现了复杂而又系统、清晰的研究脉络。
在本书中,第一篇文章是基于包彼得在《The Localist Turn and Local Identity in Later Imperial China》中指出的“Localist Turn”(地方转向)的观点进行讨论。相对于王恕、吕柟、马理等学者,冯从吾展现出意图强化建构关中理学道脉系谱的目的。这一意图通过《关学编》的编纂和提升张载及其后裔在明代地位的努力而实践。随后,在明中期以降气论思想的发展及礼学复兴的思想史脉络中,吕妙芬通过检视张载理论被援引讨论的情形,进一步探讨明清之际张载之学的再兴。
第二篇文章则将时间稍稍往后,以清初大儒孙奇逢对河南地区的学术影响为引,讨论嵩阳、朱阳、南阳、紫云四所书院在清初的兴复及主讲者的学术圈子,提炼出当时河南书院教育的特色:重《孝经》和《小学》的礼法教育。
本书的第三、四、五篇文章分别从理学与家庭、理学与妇女、理学与宗教的角度进行讨论。由于材料稀少,理学与妇女这一章的讨论显得尤为困难。但是本章还是尽力在明清理学家的文集中寻找书写女性的文字,勾勒理学世界中女性的踪迹,并尝试重建女性在阻碍重重的社会环境中实现性命追求的可能做法。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讨论了《西铭》在宋代到晚明对于仁孝论述的变化,以及清代到民国初年对《西铭》的诠释和内容的变化,是一篇很扎实的个案研究。
总之,本书通过对“多元视域”的凸显,成功展现了复杂而又系统、清晰的研究脉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