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从老师那里借来了一本书,直到今天才看完。刚才编辑了很长一段话,可惜中途退出豆瓣没有保存下来。
在阅读过程中,我总疑心这本书是民科和科幻作家的呓语,担忧作者把观点讲得太强,推导得太超强从而显得很牵强。但逐渐地,我意识到,自己抱持的某种立场限制了自己。
以前,我总认为人不过是一堆细胞,更进一步是一堆分子,哪里有什么自由意志、意识和主体性呢?如果有,那它又在哪里呢?我们的情绪,不过是生化机制的作用罢了,可能只是身体里某种激素和酶的增减而已。我们的感受,不是因为具体的人和事,只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罢了。如果有另一个人,ta或许从未经历我所经历的,但是只要在所有关键的时间点,向ta体内注入物质——使其与我在这一时候的激素水平相当,情绪感受也相当。那么,ta会和我一模一样。我并不特殊。
但作者的推理为人的主体性留下了空间,也间接使人获得了强烈的自我确证——我生来独一无二。
尽管我并不赞同这一点,尽管我对作者的论证思路还未梳理清楚,对他最核心和基本的两个命题仍未明晰,但是,在经典社会理论家为我们提供了最为锐利的思考武器,最可靠的饭碗(解经),最坚固的思维牢笼,最艰难的文本泥沼以后,我们终于有可能再造一个新的体系。人文社科很难一推就翻,往往是在前辈学人的基础上划定其理论适用的更精确的范围。(与此相反,物理学却能在经典物理学以外塑造一套相对论、量子力学和规范场论的新体系。)我们可以用田野材料来挑翻一个理论,也可以像本书作者一样另起炉灶,重新打造一套理论体系——尽管它有待检验。但这种再造山河的学术雄心令人心折。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统一性可能要从这里突破。经典理论家不应该被当作神祇和圣人供奉起来,应该把ta们带回地上,发现ta们要探讨的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对ta们的顶礼膜拜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