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成都铁路公安处正式通报“高铁掌掴事件”,事件完整视频曝光。看完视频,真是令人大跌眼镜。整个事实完全大反转,王某某在自媒体的自诉完全是美化自己,在视频面前,她根本没有忍让,骂人,打人,都有份。列车长劝阻也没能挡住她的行为。看来JC的决定是正确的。
这件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社会事件,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案例。结合所学,我来做个简单的分析。
事件爆发之初,大家仅仅通过自媒体,王某某的自述和某个大哥的表达,了解到这样一个事件。这就是心理学上最初的“认知”过程,人们通过查看剪辑的视频,看到了当时的一些镜头。由于这是我们借以了解整个事件的全部资料,也成为了唯一的资料,更具有强烈的”第一印象”。在单方面发声的情况下,整个事件在社会上开始发酵。随之大家一面倒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渐渐波及很多大V,甚至官方媒体。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发生了集体性的“认知失调”。在这段时间,或许有些人很冷静,但在整个大环境下,他也陷入了“从众心理”,比如罗某在沉默几天后,昨天上午发布了视频,表明了态度。当然了,大家的目的都是期望有凝聚力的团体并不意味着有好的表现;多人的决策不一定优于个人的决策。
从视频上可以看出杨某某和王某某都有一种暴力倾向,存在互相侵犯的行为。暴力倾向的产生可以通过后天习得,而激发因素就包括生理和心理或药物诱发等。从公布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某某不接受列车长劝说,继续通过心理刺激杨,导致杨产生暴力。同时王不甘心被拍,物理刺激导致她两次掌掴对方,甚至在非常安全的状态下仍继续保持暴力状态。
对于如何减少侵犯行为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比如重罚和轻罚,哪个对于阻止犯罪更加有效。实际研究表明,出乎意外的是轻罚往往比重罚更有效。这也能解答很多人对于本案判罚过低的疑问。实际上还有两个因素在阻止犯罪上更为关键:一是及时地惩罚,二是确定的惩罚。本事件中,及时且确定的处罚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但执行的力度还有改进的空间。
在这个事件发酵过程中,杨某某及其家人的一些信息也被挖掘出来,涉及到人们都两个敏感职业的“刻板印象“。在没有搞清事实真相情况下,人们的无差别攻击已经开始。这一过程表现的就是社会偏见的成因和后果,人们潜意识下对这两个行业有较高的道德期望,不能容忍这样事情的发生,甚至于以为他们在操纵暗箱,才有了JC当初的处理决定。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消除偏见有四个条件:平等的地位、共同的目标、密切的合作和外部的支持。从这里可以看出,消除偏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翻开《社会心理学(第10版)》这本书,“认知”、“团体决策”、“侵犯”、“印象”这些名词都会跳到你的眼前,而你对他们的了解,也将突破自己曾经的理念。当你读完书后,再去面对眼前发生的事,将不再是简单的看客。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你会分析、能判断、懂延伸,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
拥有自己独立的视角,不再人云亦云,这或许就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