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精神分析学派诞生至今,心理学的总体发展趋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第一是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对本我的关注)向对社会、他人联动的关注转移,代表人物有弗洛姆、卡伦·霍尼、阿德勒等人;第二是从消极的人生观取向到积极取向,比如阿德勒等人。
而本文提到的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是自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与史托罗楼等人的主体间性学派发展而来,在心理学界也称为“后科胡特”学派。他们对科胡特的理论进行了新的具有时代性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理论。
其中,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是对前缘与后缘的分析。前缘指所有促进发展的关系模式的总和,后缘则指所有重复的关系模式的总和,源自创伤的经验和自体客体的破裂。在治疗过程中,修通后缘、发展前缘就成为主体间性自体心理学的核心。
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不同的是,科胡特发展出的自体心理学主张“共情”。科胡特称共情为“替代性内省”:一个让自己进入另一个人的体验之中的缓慢、深思熟虑。这种方法使得其脱离了原本弗洛伊德的生物性、客观性主张,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治疗师主观上的情感与思考。科胡特虽称“分析师应该放弃关于病人体验意义的先占观念,且认为分析师并非病人超然客观的观察者(《自体心理学导论》)”,但实际上,病人本身最终决定了治疗师的共情是否正确。治疗师需要建立起情感联结,用共情的纽带、对病人体验的持续关注,从而让他们获得治愈的力量。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自体客体体验,即利用他人维持和发展自身。人的一生中需要他人加以维持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多,比如自尊感(科胡特称“镜映需要”)、安全感、平静与抚慰体验(科胡特称“理想化需要”)等等,可以说它联结了一分为二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在某些地方非常类似艾丽斯的ABC理论,即事件A因为错误的信念B而导致了后果C。同样,主体间自体心理学也是通过诠释,改变现有的心理结构,从而使得治疗产生效果。
最终,心理学在研究个人发展方面的目的殊途同归。虽然解释的角度会有所不同,但在实践上会有许多相似点。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