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优化后的内容:
《过程》 一月,你还未出现, 二月,你睡在隔壁, 三月的大雨让我想起你, 四月里,蔷薇盛放在地上, 五月,我们对面相对坐着, 犹如梦中的画面。 六月来了, 青草处处盛开,芬芳四溢。 七月,忧喜交加, 麦浪连同草地翻滚直至天涯。 八月就是八月, 我守口如瓶, 八月里,我是瓶中的水, 你是青天上的云。 九月和十月, 像是两只眼睛,装满了大海, 你在海上,我在海下。 十一月尚未到来, 透过窗口望见十二月, 大雪纷飞,弥漫着整个世界。
赏析(与慧平): 这首诗完全使用了白描的纯粹赋体诗,语言简洁流畅,断句自然。整首诗散发着象征主义的特点,充满了模糊、不确定和意义多变的特质,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受。它寓意明确清晰,但又可以自由诠释和联想。王夫之曾说过:“虽令寻墨者不测其绪,惟有定质,故可无定文”,这里所说的定质即是体,是活的,而志则是死的,通过诗歌的活体被激活,才能产生“诗无达诂”、“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于一首优秀的诗来说,能否产生正读、正解是衡量其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好诗永远只能产生“误读”,因为它是多义的、模糊的、若即若离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正指此而言。
现在重新审视这首可能产生“误读”的诗:
“一月,你还未出现, 二月,你睡在隔壁, 三月的大雨”——整个故事就好像是一篇记事体,初看下会这样认为。然而,进一步挖掘,我们会发现作者好像通过拼贴的手法,细细叙述了一个凄凉、无奈的故事:一月,整个事件中只有“我”一个人,而另一个主人公还远未出现;二月,你慢慢向我靠近,我仿佛能听到你在隔壁的轻微呼吸;三月,我在幻想着你甜蜜的睡姿和天真烂漫的笑容,可惜一场大雨将我的幻想打破,也打湿了你的美梦……
再往下看:“四月里,蔷薇盛放在地上,五月,我们对面相对坐着,犹如梦中的画面。就这样,六月到了,青草处处盛开,芬芳四溢。七月,忧喜交加,麦浪连同草地翻滚直至天涯。八月就是八月,我守口如瓶,八月里,我是瓶中的水,你是青天上的云。”
让我们继续刚才的故事吧:刚刚说到的大雨过后,遍地摇曳着白色的蔷薇花,那浸湿了雨滴的花瓣多像你的脸庞,泛着淡淡的忧伤。五月,我们终于可以面对面相处,轻轻倾诉,一切发生得如此快,犹如梦中。我们一起走过青草盛开的梦境。转瞬七月到了,忧喜交加,“凄凄惨惨戚戚”。在麦浪的掩盖下,我们终于完成了一场古老而又神秘的仪式,我们成为了一体。八月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发生,我们曾经举行的秘密仪式,我一直守口如瓶,你是我紧紧守护的“瓶中之水”,而你又是和我相距甚远的“云”。是什么让我们既近在咫尺,又远如天涯……
“九月和十月, 像两只眼睛,装满了大海, 你在海上,我在海下”。 十一月和十二月尚未来临,但我通过窗口看到十二月,大雪纷飞,弥漫着整个世界。
这就是从一个普通的时间变化,被故事主人公的经历渲染得起起伏伏,这才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